您好,欢迎访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08条记录
大豆品种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沈阳农学院学报 1979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生产实践和科研结果均证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产量的差异很大。至今人们对这种差异的机理研究尚少。小岛和川岛曾对38个大豆品种的表观光合强度进行过测定,结果表明,最高值达30.9毫克CO_2/分米~2/小时,最低值为21.5,相差达9.4毫克CO_2/分米~2/小时。Dornhoff G.M.等测定了20个大豆品种,表观光合强度的变幅为29.4—43.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线灵一号”防治柞蚕寄生线虫的研究

蚕业科学 1979

摘要:柞蚕寄生线虫是柞蚕重要敌害,严重影响柞蚕茧生产。辽宁省约有三万把(210万亩柞林)蚕场受害,吉林、山东、河南、贵州亦有发生和危害。经过几年(1973—1978)的研究,找出给蚕儿添食0.03%浓度的“灭线灵一号”的防治方法,小区试验效果为100%,生产应用效果达94.7—100%,颇受蚕民欢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粳稻吸氮特性及施肥法的探讨

土壤通报 1979

摘要:杂交粳稻于1975年由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配制成功,1976年在全省试种.当时对杂交粳稻的营养生理特性及在一定气候、土壤条件下的高产施肥技术很不了解.本试验于1977、1978年进行,着重探讨杂交粳稻氮素营养特点,不同供氮水平来自肥料中氮素的生产能力,不同时期肥料氮的分配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性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及化学测定法的研究

土壤通报 1979

摘要:土壤中的磷,其中只有小部分能为植物直接利用,一般统称为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磷的多少与施用磷肥效果有密切关系.用化学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不是作物吸收利用的绝对数量,但测得的数据能够相对地说明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施用磷肥效果的关系.实践证明,根据化学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的分级指标,按土施用磷肥是比较方便的,是生产上可以广泛采用的方法,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性土壤,对这类土壤测定有效磷的化学方法目前极不统一.我们于所内并结合省化肥网田间试验,对中性土壤的测定方法及土壤有效磷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耐低温棉花新品系“6913”的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 1979

摘要:我省棉区的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无霜期短,在棉花生育期间常遇低温冷害,严重威胁棉花生产,产量不高不稳。选育早熟、耐低温的棉花新品种,是抗灾夺丰收的基础。“6913”是在原有试材的基础上,经定向选择和异地鉴定育成的一个极早熟、耐低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宁省农业土壤钾素含量及施用钾肥效果

土壤 1979

摘要:钾素是农作物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国内外对钾素营养和钾肥的应用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辽宁省钾肥肥效试验始于1935年,相继于1939—1944年,以及1953—1966年、1958和1961年在氮磷钾三要素的肥效试验中,断续进行27年,取得46次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瘤茵接种对大豆生育和根瘤固氮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1979

摘要:多年来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选择优良的根瘤菌—豆科作物品种组合,进行人工接种,是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促进作物增产的有效措施.为了选育适于我省主要大豆良种的高效菌株,我们对不同根瘤菌株的接种效果,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试验.兹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供试土壤,为沈阳砂壤质草甸土、朝阳褐色土和砂壤质草甸土底土层河砂,均未灭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隆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研究报告

植物保护 1979

摘要:棉花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土壤一经染病后病菌生活时间长,传播蔓延快,危害重,尤其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广,给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从1967~1972五年间,我们通过室内、田间、大面积生产试验结果证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胜利大队千亩玉米创千斤的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1979

摘要:胜利大队是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公社的一个高寒山区大队,坡地多,肥力较差,气候冷湿,无霜期只有130—135天,常年有效积温2800—2900℃,春有冷冻,秋有早霜,夏季高温持续时间较短,生育期间玉米常受延迟性低温冷害危害,因此常年单产不高不稳。近几年来,由于这个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推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1977年2,450亩清种玉米,平均单产1,004斤,比1974—1975年分别提高1.5倍到2.0倍,比1976年增产35%。其中700余亩创高产1.400斤,1,500亩亩产达到1,150斤。一、适时早播秋霜春防适时早播是秋霜春防的一项增产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绍一种直接采集土壤溶液样本的方法

土壤通报 1979

摘要:一般土壤分析是从田间取样,拿到实验室经处理后,再测定浸出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这样测定结果和田间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1975至1977年莫斯科大学附属地质及矿物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很容易制造,可从任意土层中直接反复采集土壤溶液样本的装置(见图).图中1—空心陶瓷滤过器;2—金属管;3—直径1.5~2.0毫米的聚氯乙烯管;4、6—胶塞;5—容积500毫升的接受烧瓶;7、10—活塞;8—手提式真空泵;9—真空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