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41条记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 发文量: 756
  • 被引量: 403
  • EI: 0
  • SCI: 87
  • 北大核心: 223
  • CSSCI: 0
  • CSCD: 186

研究主题:重点开展微生物基础生物学、农业生物药物、植物健康培育、农业环境修复、良种引进与创新利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生物资源收 集保存研究。

简介: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月。现有在职职工46人,其中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12 名,博士(生)8人,硕士(生)14人。主要职责:收集、保存农业生物资源,建立我省农业生物资源库,承担农业生物资源分析评价、繁育创新、开发利用及相 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重点开展微生物基础生物学、农业生物药物、植物健康培育、农业环境修复、良种引进与创新利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生物资源收 集保存研究。设立办公室、信息室、产业室3个职能科室和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良种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中心和农业环境修复研究室 5个研究室(中心)。 建立了福建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平台和福建省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平台。 现收集保存芽孢杆菌菌株5400多份,中药材资源200多份,获得国家专利7项,省级认定蔬菜品种8个,中药材品种1个,主持或合作研究共 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 发文量: 637
  • 被引量: 350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99
  • CSSCI: 20
  • CSCD: 39

研究主题:农业软科学及信息研究和与服务

简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科技情报研究所,是我国大陆最早从事台湾农业及闽台合作研究的省级公益型科研机构。2000年11月,经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增挂“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牌子;2013年3月,增挂“福建省农科院农科出版中心”牌子。内设所办公室、科管室、台湾农业研究室、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室、农村发展与规划咨询研究室、院图书馆,以及《福建农业学报》、《台湾农业探索》、《福建农业科技》编辑部等9个科室。现有在职职工5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名,包括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8名,博士(生)4名,硕士17名。  农业软科学研究。“十一五”以来,围绕闽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台湾农业发展策略与两岸农业合作、农业经济政策与多功能农业、闽台农村和社会发展规划为重点,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项目150多项,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2 部,主持项目获省软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有20多项政策建议被省厅领导采纳。“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信息化项目10余项,荣获福建省200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园区与社会发展规划30多项,其中主持编制了5个福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及10个福建省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规划项目。  期刊编辑与出版。承担《福建农业学报》、《福建农业科技》、《台湾农业探索》的编辑出版任务。其中,《台湾农业探索》是大陆最早也是至今唯一研究报道台湾农业的特色权威学术期刊,系RCCSE中国学术评价B等级期刊,先后荣获福建省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被国内外多个著名数据库、期刊网、检索刊物列为收录对象。《福建农业学报》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CA、CAB、ZR、GH和AGRIS等多种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及华东区优秀期刊等多项奖励。《福建农业科技》系福建省首届“十佳”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及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  图书管理与科技查新。现有农业馆藏文献20余万册,其中,台湾原版期刊150种,8000多册。拥有CAB、Agris、Agriciola及中文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书生之家电子图书等国内外最权威农业数据库,并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定期交流及与国内文献信息服务站点合作联网,共享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数据库资源。所属查新中心是国家农业部首批定点农业查新机构,年完成查新报告200多项,是我省最重要的农业科技查新检索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632
  • 被引量: 340
  • EI: 0
  • SCI: 90
  • 北大核心: 171
  • CSSCI: 0
  • CSCD: 173

研究主题:

简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631
  • 被引量: 346
  • EI: 0
  • SCI: 10
  • 北大核心: 133
  • CSSCI: 0
  • CSCD: 105

研究主题:亚热带果树、原生蔬菜、特色花卉、芳香植物、药用植物以及甘蔗、黄红麻等亚热带作物的育种、栽培、加工和产业化研究。

简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福建省甘蔗试验站”,隶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1986年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2001年增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2016年1月正式更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同时,为了更好服务闽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依托本所并整合我院相关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加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南分院”,办公地点设在本所。现有在职职工47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17人、院英才2人,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2人。内设蔗麻研究中心、园艺研究中心、芳香植物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科室和办公室、科管室等2个行政科室。承担国家产业体系甘蔗、黄红麻2个试验站和福建省原生蔬菜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任务。研究重点包括:亚热带果树、原生蔬菜、特色花卉、芳香植物、药用植物以及甘蔗、黄红麻等亚热带作物的育种、栽培、加工和产业化研究。拥有标准试验田100亩,智能温室大棚3000平方米。所内公共实验室具备开展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功能成份提取加工、品质成份分析化验、毒理实验、组培快繁等实验条件。建有原生蔬菜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野菜汁饮料)及植物精油提取、低温干燥、压榨等中试平台。建成500多平方米的组培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具备年生产500万株组培苗的能力。遵循“立足闽南、开放办所”的办所方针,本所积极承担国家、部委、省、市及国际合作等各级科研任务,在保持传统甘蔗、黄红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将重点转向亚热带果树、原生蔬菜(野特菜)、特色花卉、芳香植物、药用植物等亚热带农业研究。建所以来,主持承担科技项目2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5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先后育成甘蔗、果蔗、黄麻、红麻、苎麻、牧草蔗、山苦瓜、黄秋葵等新品种40个,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共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先后获得省政府“科技服务农业先进单位”,省委宣传部“科普先进单位”,漳州市科协、市委宣传部“科普教育基地”,并连续9届获得漳州市委、市政府“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发挥地处我国南亚热带和邻近台湾的区域优势,依托漳州及闽南现代农业产业特色,一个欣欣向荣、特色鲜明的亚热带农业专业研究所正在崛起!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523
  • 被引量: 265
  • EI: 7
  • SCI: 19
  • 北大核心: 177
  • CSSCI: 1
  • CSCD: 122

研究主题:

简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1983年,1989年列为“福建省精密仪器农业测试重点公共实验室”,1991年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在本室内设立“福建省水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并于同年通过福建省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2007年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认可实验室。本室还经农业部授权成为福建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检验化验员鉴定培训点。 本室设技术科、质量管理科、综合业务科、科管科、检测室(光谱、色谱、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研究室等科室。现有在职职工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人,占职工总数的84%;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中级专业人员9人,省级专家1人。 本室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超速、高速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定氮仪,粗纤维自动分析仪,核酸提取仪,基因突变检测系统,基因扩增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微型高速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20多台套。能够开展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电子显微技术、特色作物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可提供农畜产品、水产品、食品、畜牧水产饲料、饲料添加剂、土壤等样品中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分析测试服务。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 发文量: 281
  • 被引量: 135
  • EI: 0
  • SCI: 39
  • 北大核心: 91
  • CSSCI: 0
  • CSCD: 60

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色食用菌和药用菌种质资源收藏、鉴定与遗传育种,工厂化制种技术与设施研发,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特色食用菌保健与药用产品研发等应用技术研究

简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是福建省食用菌科研中试基地、福建省双孢蘑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食用菌学会、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的直接依托单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从事食用菌研发的主要单位: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植保所应用真菌研究室、土肥所食用菌开发应用研究中心和农业工程所食用菌研究课题组等合并组成。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占地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中试生产车间、周年栽培菇房及配套仪器设施,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177
  • 被引量: 71
  • EI: 3
  • SCI: 1
  • 北大核心: 42
  • CSSCI: 0
  • CSCD: 29

研究主题:

简介:数字农业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处级单位。现有在岗人员9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2名,博士1名,硕士3名,是福建省人事厅认定的“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多次被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单位”和“福建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等。20多年来,数字农业研究所先后多次组织举办由国家人事部、国家农业部等下达的面向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各类高级培训班和由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等下达的面向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的中高级培训班;常年组织实施面向本院科技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各类专业技术与岗前、岗上培训班;主持、承办院级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贯彻《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制定与组织实施我院继续教育工作计划,负责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等,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2002年,与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进修学院,努力把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送到生产第一线。2005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开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现已招收五届130多人,已毕业65人)。积极向下延伸,向上高位嫁接,不仅拓展数字农业研究所的办学服务范围,也为中心办学服务找到了更加坚实、更加宽广的技术依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顺应全球化、国际化潮流,2007年,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在科技干部数字农业研究所的基础上增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数字农业研究所”,负责开展国际合作培训活动。目前,数字农业研究所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相继与德国东亚研究院和新西兰国际学院签订国际培训合作协议。协议各方将在学历教育、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短期专业考察、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活动。为拓展我院服务三农内容,提高我院服务三农能力,加快我省高素质农业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海西农业事业的发展。2008年4月21日我所成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站开展茶艺师、评茶员、农作物种子繁殖员、农作物植保工、肥料配方师和家禽饲养员等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等级为初、中、高级。2009年2月所成立的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2009年7月所成立的海西科技特派员学院,都依托在我中心,实施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2010年3月我中心开始承担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与咨询”项目,利用应急会商系统,每月10日为全省乡镇、村的科技人员和农民进行远程视频授课,并接受农民朋友的现场咨询;开辟邮箱、短信、网络等平台供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咨询,我中心寻找专家及时给予解答回复。近阶段数字农业研究所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与咨询;研究生培养与教学管理;中短期农业职业技术国际培训;继续教育管理;开展学术报告学术交流;面向“三农”,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举办各类中高级研讨班;探索开发培训新项目。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
  • 发文量: 161
  • 被引量: 74
  • EI: 0
  • SCI: 24
  • 北大核心: 56
  • CSSCI: 0
  • CSCD: 58

研究主题:

简介:

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 发文量: 99
  • 被引量: 25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42
  • CSSCI: 0
  • CSCD: 35

研究主题:

简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机关
  • 发文量: 78
  • 被引量: 52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5
  • CSSCI: 1
  • CSCD: 4

研究主题:

简介:机关处室: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科研管理处、纪委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组织部、科技服务处、成果转化处、行政管理处、工会、监察审计室、团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处、妇委、知识产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