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95条记录
草地利用方式对藏嵩草沼泽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22 CSCD

摘要:探讨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西藏藏嵩草沼泽化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以当雄县羊八井镇藏嵩草沼泽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定放牧+刈割处理(M+G)、生长季休牧处理(WG)和全年放牧(FG)3种传统的草地利用方式,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和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全年放牧处理藏北嵩草(Kobresia littledalei)呈斑块化退化趋势,高山嵩草(K.pygmaea)、藏豆(Stracheya tibeticum)、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二裂委陵菜(P.bifurca)、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等低矮化指示植物的重要值均增加.放牧+刈割利用方式在获得较高草地生物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明显下降,放牧+刈割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低于生长季休牧和全年放牧处理;而全年放牧样地的土壤全磷含量高于其他两类利用样地.放牧+刈割利用方式可能加速土壤养分的流失,全年高强度的放牧利用是造成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生长季休牧可有效利用草地资源,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沼泽化高寒草甸 草地利用方式 植被数量特征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藏麻黄挥发性成分对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CSCD

摘要:麻黄(Ephedrae Herba)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有疗效。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为西藏特有的麻黄属植物,其根、茎具有特殊香气,且目前其挥发性成分未有报道。为评价挥发性成分对支气管炎作用,用气质联用仪测定分析藏麻黄根、茎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挥发性成分治疗支气管炎的关键靶点。分析检测到67个挥发性化合物,茎中含有挥发性主要成分为2,3,5,6-四甲基吡嗪(10.92%)、Z-9-十五烯醇(9.15%)、二羟基苯乙酮(7.92%);根含有的挥发性主要成分为亚油酸(7.81%)、红没药醇(7.1%)、Z-9-十五烯醇(5.98%)。有34个挥发性成分能够作用32个支气管炎疾病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预测IL6、TNF、PTGS2、CXCL8为藏麻黄挥发性成分治疗支气管可能的潜在靶点。这些靶点与挥发性成分丁子香酚、月桂酸、反式法尼醇、α-萜品醇、榄香醇和棕榈酸6种化合物靶点相互结合程度高,且分子对接效果好。本研究推测藏麻黄挥发性成分对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菌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TNF、IL-17、Toll样受体等炎症与免疫信号通路中IL6、TNF、PTGS2、CXCL8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挖掘藏麻黄挥发性成分中治疗支气管炎靶标分子及其产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藏麻黄 挥发性成分 支气管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浪错夏季浮游植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7月,在西藏浪错(E 87°23′5.46″,N 29°12′33.45″)入水口和出水口,北侧靠西边小岛内侧等处共设5个采样站点,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3门12种(属),密度1.935×104~51.558×104个/L,平均密度17.188×104个/L,生物量0.003~0.249 m g/L,平均生物量0.099 m g/L.典范对应分析总体排序结果显示,该湖主要受到水温、p H、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环境因子的影响.浮游植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浪错属于贫营养型水体,符合高原湖泊类型,具有海拔高、水温低、碱度高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低等特征.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水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并填补对西藏浪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西藏浪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土著裂腹鱼类,本研究调查了藏南内流湖泊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学,对180尾高原裸鲤寄生蠕虫进行种类鉴定和感染数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拟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属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的感染率最高,聂氏拟短节绦虫的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最高,束首线虫未定种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最低。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各个肠道寄生蠕虫种群感染高原裸鲤群体的平均丰度均不存在宿主雌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群感染数量与宿主全长也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用方差均值比分析5个种群的分布类型,结果显示均呈聚集分布。将各个种群感染宿主数量的频率分别与负二项分布进行拟合,用χ~2检验判断结果的显著性,发现聂氏拟短节绦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种群虽然呈聚集分布,但并不符合负二项分布。5个种群中均以未感染的宿主频次为最高,在感染情况下,聂氏拟短节绦虫以感染1~5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C.eudyptulae和异肉吸虫未定种以感染1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束首线虫未定种感染数量为1~6条的宿主出现频次均较低且相近,新棘吻虫未定种感染1~2条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本研究为摸清各肠道寄生蠕虫种群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西藏土著鱼类寄生虫的区系组成及特点,深入研究高原隆起、西藏特殊地理环境与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累积了资料。

关键词: 羊卓雍错 高原裸鲤 寄生蠕虫 种群生态 宿主频次分布 空间动态 分布类型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根瘤菌的分离及其多基因分类鉴定

生物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西藏昌都市高海拔地区青稞种植农田土壤为材料,采用4℃低温培养手段,从R和M5培养基中分离得到两株根瘤菌,菌株编号为T786和T808.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Neorhizobium属和Pararhizobium属根瘤菌;进一步对菌株的ATP操纵子(atpD)、重组蛋白A(recA)、RNA聚合酶β亚基(rpoB)、苏氨酸合酶(thrC)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nII和glnA)共6对管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菌株Neorhizobium sp.T786和Pa-rarhizobium sp.T808的6对管家基因相似度和多基因ANI值均远小于根瘤菌新种阈值(95%~96%),表明菌株T786和T808为潜在的根瘤菌新种.菌株T786和T808的发现对丰富青藏高原地区根瘤菌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根瘤菌 管家基因 鉴定 潜在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灭酶方式对黑青稞籽粒结构、营养组成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止青稞氧化哈败,本研究采用微波、炒制及过热蒸汽三种常用的处理方式对黑青稞进行灭酶,考察达到相同的灭酶效果时,不同灭酶方式对黑青稞的微观结构、营养成分、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处理后的黑青稞籽粒在表观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膨化与褐变,175℃下炒制20 min的颜色变化及等效半径最大,微波及过热蒸汽使籽粒膨化程度相似;灭酶处理后青稞在微观上出现出明显的缝隙,甚至孔隙.在微波和过热蒸汽处理组样品的维管束处出现较大的孔洞.青稞在灭酶处理后总酚(降低14.71%~20.52%)和总黄酮(降低11.39%~45.15%)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经150℃炒制处理20 min的青稞样品的黄酮和酚类含量最低,而微波处理对总酚含量影响比其他两种处理更低,过热蒸汽处理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小.除微波处理外,其他灭酶方式均使青稞的抗氧化能力上升,但不同灭酶处理后青稞抗氧化能力变化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在灭酶率50%及60%的处理条件下,抗氧化能力排序均为过热蒸汽处理>炒制处理>微波处理.三种灭酶热处理在灭酶的同时均可有效提高青稞的营养品质,但综合评估,过热蒸汽处理是三种处理中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 黑青稞 灭酶方式 总酚 总黄酮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9年西藏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粮食安全关系到西藏农牧民的生计与社会稳定.为促进粮食产量提高,以西藏自治区7个地级行政区为生产单元,采用2010-2019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迪氏指数法定量分析10年来各行政区粮食产量变化差异,探讨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西藏粮食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增幅达15.9%;(2)日喀则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产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42.2%;(3)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了青稞的重要位置,增加了青稞的播种面积,青稞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76.6%;(4)从全区来看,对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因此,近年来西藏主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了增产,而在未来可积极开展复种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系数(如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以及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如改良品种、推行测土配方、提高农业机械化率等措施来提高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图2表3参14)

关键词: 粮食 青稞 增产 西藏 贡献率 贡献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增温和CO2浓度升高对西藏'冬青1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藏冬青稞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实际响应,以西藏冬青稞主栽品种'冬青18'为试验材料,设置开放式气室(OTC)内无增温且无增施CO2为对照(CK)、增温(T)和增温+增施CO2(T+CO2)3个处理,经连续2个生长季全生育期增温控制试验,观察记录冬青稞生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1)T和T+CO2处理使'冬青18'全生育期显著缩短,缩短12~20 d,主要集中于播种-出苗期和抽穗-成熟期.2)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T处理降低'冬青18'产量,同时增加CO2有弥补产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T处理的主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降低,增温同时增加CO2使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所增加.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冬青稞生长整体表现为穗粒数、粒重和千粒重均降低等减产效应,而增加CO2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产趋势,未来该地区冬青稞生产栽培可通过调整播期及筛选耐高温品种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关键词: 增温;青稞;气候变化;开顶式气室;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对中国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的抗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和广泛应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措施.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群体中毒性变异频繁,发生新生理小种常导致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引发条锈病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我国主粮安全供给.本研究通过监测和评价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对我国目前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情况及变化,为抗条锈病基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室内,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强毒性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CYR34和弱毒性生理小种CYR17对103份抗条锈病基因载体品系接种,鉴定苗期抗病性;在条锈病常发区域四川郫都区和甘肃清水县设置鉴定圃,田间人工接种条锈菌CYR32、CYR33和CYR34小种的混合菌株,在湖北襄阳鉴定圃自然接种气传菌源,鉴定抗病基因载体品系的成株抗病性.按照0—4级侵染型分级标准调查抗病基因载体品系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表型级别.[结果]在86份全生育期抗病基因载体品系中,仅含有Yr5、Yr15和Yr45的载体品系全生育期高抗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其他品系苗期均'丧失'了对条锈菌3个高毒性小种的抗病性,但其中30个品系如CN19(Yr41)、AUS 28183(Yr47)和CH223(Yr50)保留了成株期对条锈病的抗性.在14份成株抗性类型的载体品系中,Yeoman(Yr13)、RL 6077(Yr46)、PI 183527(Yr52)、Louise(Qyrlo.Wpg-2BS)、RIL 65(Yr36)、PI 178759(Yr59)和PI 192252(Yr62)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成株期具有2个(S112)或3个(S113)温敏微效基因载体品系中抗条锈病,而仅含一个微效基因的载体品系S111中感条锈病.[结论]在所鉴定的具有单个或多个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品系中,仅有Yr5、Yr15和Yr45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性,但其中34.9%全生育期抗性类型品系仍保留了成株期抗锈性;小麦成株抗条锈病基因和全生育期抗病基因组合能提供较稳定持久的抗锈性.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条锈菌;全生育期抗性;成株抗性;持久抗病性;温敏微效基因;抗病基因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NA-Seq鉴定调控甘蓝型油菜叶片光合特性的低温胁迫应答基因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晰甘蓝型油菜光合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鉴定相关应答基因,以耐寒材料17NS和敏感材料NF24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进行RNA-Seq分析,探讨-4℃处理24 h后甘蓝型油菜的叶片形态、光合参数、叶片超微结构、基因调控表达模式等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响应光合调控的显著富集途径为光合作用途径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这两种途径中有64个特异表达基因,其中8个上调表达,56个下调表达,大部分注释到分子组成和生物学过程中,证实了光合作用与低温胁迫导致的幼苗叶片萎蔫、叶绿体数量和形态发生变化、类囊体结构受损、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增加等现象有关.通过qRT-PCR鉴定,前17个DEGs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证实了RNA-Seq结果的可靠性,其中BnFd1(LOC106350097)和BnCP26(LOC106440450)均响应低温胁迫上调表达.BnFd1编码氨基酸产物是叶绿体上的铁氧还蛋白1(BnFd1),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和细胞质中,存在一个信号肽,属于PLNO3136超家族,存在保守的Fd1结构域;BnCP26编码氨基酸产物是类囊体上叶绿素a-b结合蛋白CP26(BnCP26),属于稳定亲水蛋白,位于叶绿体中,无信号肽,属于叶绿素a_b结合超家族,存在保守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结构域.成功鉴定出2个甘蓝型油菜叶片低温应答基因BnFd1和BnCP26,与光合特性调控关系密切,物种间功能保守.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低温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 BnFd1 BnCP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