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285条记录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初步探讨

植物保护 1987

摘要:6个不同地区种植的3个小麦品种上,小麦雪腐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病情指数不同。这种地区间的,包含几个指标的差异反应了生态环境的差别。本文利用调查所得数据,具体介绍了应用模糊类分析法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云杉扦插育苗试验

林业科技通讯 1987

摘要: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常绿针叶树种,在青海省分布较广,多生长在海拔2,400—3,550米处。青海云杉能耐干冷气候(年平均气温低于2℃),生长快,材质好,是青海省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绿化观赏的优良乡土树种。青海云杉历来用种子繁殖,苗期生长缓慢,7—9年方能出圃。采用露地扦插则很难生根。为了缩短育苗周期,加速苗木生长,我们于1981年开始,在本省大通县东峡林场(海拔2,680米)的塑料大棚内,连续六年进行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类胶霉病(Gliocladium sp.)的初步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 1987

摘要:麦类胶霉病Gliocladium sp.在我省早有发现,但至今尚无系统研究,亦无报导。本文就其分离培养、菌原形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可能的传播媒介、致病力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油菜品种的选育

中国油料 1987

摘要:我国西北等无霜期短的低温地区,处于农作物分布的边缘地带,一直只能种植当地形成的特早熟白菜型品种。要解决这类产区的品种优质问题,必需就地选育具有地方品种抗性的双低品种。 我们在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品种的选育方面,主要抓亲本选配、早熟性选择、耐寒性鉴定和品质筛选四个环节。早熟性选择以采摘早花角果为主,抗寒性鉴定在产区综合灾害性环境中进行。在生态亲本与品质亲本恰当组配的基础上,通过回交调整遗传成分,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筛选育成了一批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忍耐短暂零下温度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系。把产区育种过程中选择压的运用,具体化为“在早熟群体中选双低,在双低群体内选早熟”这种两头挤的方式,驾驭着育种材料朝育种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化肥施用状况的回顾与展望

青海农林科技 1987

摘要:我省农业区土壤养分的特点是“缺氮、少磷、钾丰富”。据农林厅资料,全省耕地缺氮面积约占70%,缺磷面积约占90%。土壤中钾素含量丰富。因此,我省主要作物的施肥至今仍以氮磷化肥为主,微量元素肥料因受测试手段等条件限制,目前仍处于肥效试验阶段。化肥施用主要是集中在水地,多数在春季施用,少部分实行秋施。干旱的浅山及高寒的脑山地区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产量低而不稳、化肥肥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我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柴达木盆地培肥土壤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1986

摘要:柴达木是青藏高原的一个高海拔内陆盆地,为全国著名的高寒荒漠区。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工矿业的开发西进,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于是盆地戈壁丘陵下沿水草丰茂的环形平原带,得到相续开垦利用。经过三十年来的努力,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春小麦生产有巨大潜力。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85—90.8%。由予多年连作,作物单一,掠夺式经营,田问杂草繁衍,土壤肥力频临衰竭,提高产量受到很大限制,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云毛虫雄性的记述(鳞翅目:枯叶蛾科)

昆虫分类学报 1985

摘要:青海云毛虫 Hoenimnema chinghaiensis Hsu, 本种是作者于1980年据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张中隆采得的7定名的,当时蛾不明。 蛾:翅展75毫米,体长24毫米,触角羽状,主干浅褐色,羽枝发达,黑褐色,密着纤毛,胸部背面被污褐色浓毛,毛端灰白色,腹部背面鳞毛浅红褐色,尾端具长毛束,前翅淡赭色,亚外缘线的紫褐色斑列与蛾一致,但中、外横线均很模糊,中室端的毛点小,灰白色,也不够显现,后翅浅褐色。 生殖器:背兜侧突指状,中部略窄,底部呈三角形,角端刺状,大抱针端部稍向下方钝园,小抱针甚骨化,生长毛,弯三角形,外底角短截,外侧边缘的上部有3—5枚的1列钉状小距,肘很长,抱足骨化,下缘有黑色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雪腐叶枯病发病与几个气象因素的关系

植物保护 1985

摘要:小麦雪腐叶枯病Fusarium nivale(Fr.)Ges.是青海省东部川水、脑山地区麦田中、后期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逐渐加重。发病率一般70—80%,个别品种如“高原338”春小麦发病率在90%以上;损失率在10—13%左右,已成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本文仅就该病害在高原生态环境下的发生流行与几个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材料和方法 材料:1983—1984两年间,于春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即小麦雪腐叶枯病发病高峰期)对民和、乐都、西宁市、湟源、格尔木市、贵德等全省8县2市14个地区大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赴西欧四国考察油菜育种情况报告

青海农林科技 1985

摘要:根据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项目协议,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参加合作的三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上海市农科院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各派出代表一人,上海市农科院另派翻译一人,于1985年6月28日至7月16日赴西欧

青海浅山区发展马铃薯潜力大

农业技术经济 1984

摘要: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浅山地区,现有耕地约340万亩,占该地区总耕地面积的51%。年平均气温2—5℃,年降雨量200—400毫米,70%集中在6—9月,1—2月只占0.3—0.4%,对农作物萌芽出土十分不利,因而粮食亩产一般徘徊在100—200斤之间。但马铃薯本身所含的水分可供抽芽出土之需,6—9月雨水集中,又值薯块急剧膨大需水时期,同时浅山区气候凉爽,适应马铃薯生长的低温要求,可以抑制病害的发展,所以产量较高。据解放初期头九年的统计,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平均占全省粮食作物的8.8%,产量则占粮食总产量的16.9%,一亩马铃薯的收成相当于两亩其他粮食作物。1978年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