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6882条记录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海洋湖沼通报 2002 CSCD

摘要:主要依据90年代关于对虾病毒病的资料,就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基因组检测技术在WSSV感染检测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病原学 血清学 核酸杂交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真鲷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 2 0℃条件下 ,对真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饥饿 1 5d的真鲷体重下降7.0 5 % ,鱼体水分含量略有上升 ,蛋白质含量和比能值略有下降 ,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消耗蛋白质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分别给饥饿处理 0 (对照 )、3、6、9、1 2和 1 5d的真鲷投饵 ,在饱足摄食的条件下生长 2周。各饥饿处理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 ,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 3、6d处理组在恢复生长中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食物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饥饿9、1 2和 1 5d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真鲷幼鱼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 ,短期饥饿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 ;而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食物转化率来达到补偿生长

关键词: 真鲷 饥饿 补偿生长 生化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春季,山东省青岛地区刺参养殖场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引起的死亡造成约30%的损失。养殖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从患病个体溃疡部位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KL1,KL1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养成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征”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刺参 海水养殖 疾病 细菌 腐皮综合征 16S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展望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生物降解 有机污染物 海水养殖 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四)

海洋科学 1991 CSCD

摘要:Ⅱ.3. 带鱼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著者根据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等资料分析,认为带鱼种群有:1.南海种群;2.东海种群;3.黄渤海种群等3个种群。 Ⅱ.3.1.种群特征 A.越冬场的分布 秋末冬初,南海种群带鱼移动到水深60~150m一带的深水区,如粤西深水区(19°30′~21°00′N,111 °30′~113°00′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CSCD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 .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 ,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 .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 .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 ,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 ,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水体 富营养化 生物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五)

海洋科学 1991 CSCD

摘要:Ⅱ.4. 其他种类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Ⅱ.4.1. 鲐鱼 据调查研究的结果,鲐鱼可分为东海种群和闽粤东种群,前者种群数量远超后者。现就两个种群的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分别叙述。 A.东海种群:幼鱼群体在沙外渔场及其附近海域越冬,成鱼群体从五岛以西到东海中南部连成狭长的弧形深水区越冬。每年3~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一)

海洋科学 1991 CSCD

摘要:Ⅰ.渤、黄、东、南诸海渔业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我国海域系一典型陆缘海,由此决定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有限和渔业规模不可能太大的格局。其渔业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以渤海和黄海区的黄海槽我国一侧斜坡,东海区北纬24°30′—32°00′水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二)

海洋科学 1991 CSCD

摘要:Ⅰ.3.东海渔业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现以北纬24°30′~32°00′,水深200m以內陆架海域为一生境单位。在这海域內,依据环境条件,聚集栖息5个类群,类群间相互作用而形成东海渔业生物群落。 Ⅰ.3.1. 贝类类群 东海西区的浙江、福建两省贝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产量较多的有螠蛏、牡蛎、泥蚶,菲律宾蛤仔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遗传距离变动为0.951 0-1.000 0,平均为0.974 3。 1995、1996和1997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32 7、0.0312和 0.035 4。 3年样本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33 4。比较而言,中华鲟天然群体核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较低。

关键词: 中华鲟 RAPD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遗传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