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郑洪兵 1 ; 郑金玉 2 ; 罗洋 2 ; 李瑞平 2 ; 李伟堂 2 ; 王浩 2 ; 任红 1 ; 齐华 1 ; 刘武仁 2 ;

作者机构: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2.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硬度;冻;融;间隔深松;耕作方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09 期

页码: 63-7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东北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情的影响. 李奇峰,陈阜,张海林,刘武仁,郑金玉. 2007

[2]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2012

[3]沙参去皮方法与质构特性关系研究. 曾宪鹏,代永刚,李倬林,南喜平. 2015

[4]成熟温度对Mozzarella干酪蛋白水解和质构的影响. 张莉,张雪,赵玉娟,张贵斌,杨贞耐. 2011

[5]硬脂酰乳酸钙对马铃薯馒头品质的影响. 孙洪蕊,刘香英,田志刚,范海茹,冯一丹,康立宁. 2018

[6]尿素玉米糖矿物质饲料砖配方选择及其在延边黄牛上的应用研究. 杨立彬,李钟乐,张敏,苏秀侠,祁宏伟,于秀芳. 1997

[7]凝固型复合谷物发酵乳加工工艺优化. 孙洪蕊,黄姗,刘香英,田志刚,康立宁,李海燕. 2021

[8]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9]影响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因素. 冯艳春,郑洪兵,杜鹃,姚丽影. 2016

[10]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2015

[11]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 2017

[12]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李征,胡庆生,杨秀梅. 2012

[13]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 2014

[14]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15]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 2006

[16]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4

[17]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18]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于永恒,李德陆,韩逛武,李清兰,高褔生,赵洪祥,方向前. 2019

[19]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洪兵,刘武仁,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郑金玉. 2018

[20]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下褐土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代红翠,张慧,薛艳芳,高英波,钱欣,赵海军,成浩,李宗新,刘开昌.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