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袁野 1 ; 王浩 1 ; 罗洋 1 ; 隋鹏祥 1 ; 李瑞平 1 ; 郑洪兵 1 ; 朴锦 1 ; 刘武仁 1 ; 郑金玉 1 ;

作者机构: 1.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耕作方式;黑土;耕层土壤;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评价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3 年 04 期

页码: 148-1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土壤质量优劣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吉林中部耕法定位试验为平台,对连续35年传统耕作(CT)、间隔深松(ST)、免耕(NT)及翻耕(MP)4种耕作方式下的0~20cm土壤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选取26个涵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作为全量数据集,运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选取适合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紧实度、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全磷、β-葡萄糖苷酶、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呈现的大小关系为ST>MP>CT>NT。由此可见,间隔深松能显著提高黑土耕层土壤质量,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发展适宜的耕作方式。

  • 相关文献

[1]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梅楠,谷岩,李德忠,梁尧,袁静超,刘剑钊,任军,蔡红光. 2021

[2]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3]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4]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 2006

[5]秸秆全量还田条耕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2020

[6]阿特拉津降解菌W1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李阳阳,范作伟,张立明,王彦国,赵阳,刘晓颖,李晓秋,吴海燕. 2020

[7]黑土土壤肥力演变规律长期定位监测研究. 朱平,彭畅,高洪军. 2005

[8]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土壤生产力及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 2005

[9]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 2015

[10]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梁成华,彭畅,高红军. 2004

[11]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 张明,白震,张威,丁雪丽,宋斗妍,朱俊丰,朱平. 2007

[12]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固态~(13)C核磁共振研究. 张晋京,窦森,朱平,高洪军,宋祥云. 2009

[13]黑土有机培肥对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窦森. 2007

[14]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曹庆军,李刚,杨粉团,姜晓莉,曹欣欣,王富刚,毛刚,孔凡丽. 2018

[15]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玉米氮肥效应研究. 侯云鹏,孔丽丽,秦裕波,尹彩侠,张国辉,王蒙,张宽,王秀芳,谢佳贵. 2012

[16]长期培肥黑土脱氢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梁成华,朱平,任军. 2005

[17]长期定位施肥玉米生育期内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吴海燕,范作伟,孙甜田,彭畅,高洪军. 2016

[18]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张梅,任军,郭金瑞,闫孝贡,刘剑钊,蔡红光,边秀芝. 2011

[19]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玉米吨粮田技术集成. 陈延玲,高强,王贵满,李刚,赵丽娟. 2013

[20]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磷、硫含量及空间变异特性的影响. 任军,朱平,边秀芝,彭畅,郭金瑞,高洪军,闫孝贡,李强,刘剑钊,吴景贵.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