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27条记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 发文量: 617
  • 被引量: 380
  • EI: 23
  • SCI: 15
  • 北大核心: 327
  • CSSCI: 2
  • CSCD: 165

研究主题:农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资源利用`山区环境与流域经济`资源与信息化`林果资源利用

简介:主要从事都市农业经济、农业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山区环境与沟域经济、山区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等方面研究,同时,进行相关果树品种的选育和加工技术研究,并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工程咨询等方面为北京郊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2004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区开发研究室合并,组建了新的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 发文量: 603
  • 被引量: 363
  • EI: 47
  • SCI: 238
  • 北大核心: 193
  • CSSCI: 0
  • CSCD: 152

研究主题:主要职责是针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监控的公共需求,研究农产品、农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与标准,开发系列检测方法与软硬件产品并示范应用,研究农产品与农田环境信息管理决策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及溯源系统,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公益服务。

简介:2007年2月经市编制办批准成立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为隶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处级独立法人事业单位,2013年8月根据市编办事[2013]72号文件,更名为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CNAS),以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CMA)。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建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2015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6年经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质标中心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心拥有各类检测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55台(套),装备有凝胶渗透气相色谱(GPC)、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UPLC-Q-TOF/MS)、气谱质谱联用仪(GC-MS/MS)、同位素质谱仪、微生物鉴定仪、PCR仪、凝胶成像仪、显微拉曼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流动注射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纤维素仪以及 Beckman超速离心机、冷冻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分辨光学显微镜等分析仪器,具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实验条件,为科研项目及科技服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十三五”初,该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轻化、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科技队伍,有工作人员50余名,中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30名,其中硕士17名、博士17名、博士后3名。中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田环境监测、质量与标准研究、检测技术研究、检测仪器研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农业行业标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25项;发表论文220篇,其中 SCI收录66篇,EI收录42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获得授权专利27项,向企业转移发明专利2项。 中心主要职责是针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监控的公共需求,研究农产品、农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与标准,开发系列检测方法与软硬件产品并示范应用,研究农产品与农田环境信息管理决策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及溯源系统,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公益服务。近年来,通过资源优势互补、科技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平台以及科普宣传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平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 发文量: 590
  • 被引量: 336
  • EI: 2
  • SCI: 77
  • 北大核心: 258
  • CSSCI: 23
  • CSCD: 78

研究主题: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农村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农业政策研究`农村数字化科普产品开发`蜂授粉技术研究

简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是集信息理论研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科研机构。为加快京郊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所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采集与整合、信息发布与传播、信息接收与反馈的全过程,打造了由远程教育平台、数字信息资源中心、网络信息平台和远程信息咨询系统等4部分组成、集多种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形式于一体的“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使信息技术在首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 发文量: 531
  • 被引量: 235
  • EI: 1
  • SCI: 0
  • 北大核心: 291
  • CSSCI: 0
  • CSCD: 288

研究主题: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及生产技术

简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经北京市政府编办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玉米研究及开发的科研机构,集全院玉米科研人才、资源,打造玉米科技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及生产技术指导和咨询等五位一体。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
  • 发文量: 471
  • 被引量: 253
  • EI: 9
  • SCI: 108
  • 北大核心: 251
  • CSSCI: 4
  • CSCD: 275

研究主题:草类与环境的研究

简介: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02年,主要任务是开展草类与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心当前定位是,立足京津冀,面向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节约型园林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发挥草本植物资源多、抗性强、低维护等优势,以生态景观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生殖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乡土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优良品种选育、快速繁殖、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生态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与企业合作,集科研、示范、推广与一体,稳步推进中心各项事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心草业种质资源圃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内,占地面积300亩,是集科研、示范、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内部建有日光温室3栋,遮荫棚、简易棚3000平米,模拟降水径流场1个,并配有大型蒸渗仪、全自动气象站、水蚀系统、太阳能土壤温湿测控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能够保证野外试验的顺利开展。此外,中心拥有草高端产业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北京中心、国家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方林(果)─草─畜(禽)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延庆生态定位研究站、园林质检中心等资源平台。 近三年,草业中心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人才队伍、交流合作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8计划、市科委、市农委、市财政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其他成果奖励3项,授权专利30余项,国家审定品种1个,北京市审定品种5个,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4项,于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 30多篇,出版著作3部。尤其在草资源收集和抗逆性(抗旱、耐盐、耐荫、耐重金属、耐贫瘠等)评价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草类资源圃,并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的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提升、新农村建设、受损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研究成果在北京及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示范推广,建立双百对接基地12个,挂牌示范基地6个。人才队伍方面,培育重点学科发展方向4个,即生态景观植物学科、生态环境学科、生态安全学科、草业资源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4名;三年共引进博士毕业生5人,调入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新晋升高级职称3人,目前中心高级职称总人数15人,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16人;培养科技骨干8人。科技合作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北大学等研究院所,以及华奥、中兴能源等大型企业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科研任务;国际合作领域,与多个国家联合执行欧盟STAR项目,并与新西兰、英国、保加利亚等国家签订了国际合作协议,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丹生物质能国际研讨会。 进入“十三五”草业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引进一批草业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科研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培养一定数量的科研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争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争取国家级高水平条件平台的储备,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完善、学科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激励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与生产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广面积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日益明显,重点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生态景观植物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单位之一,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和社会声誉。具体规划为,依据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围绕节约型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和科学问题,进行学科整合和布局,继续保持生态景观草研究领域的优势,加强生态学科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重点在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遗传改良、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生态效益评价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发文量: 304
  • 被引量: 182
  • EI: 0
  • SCI: 124
  • 北大核心: 110
  • CSSCI: 0
  • CSCD: 112

研究主题:杂交小麦

简介:"1994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组建了杂交小麦课题组。1999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育成一批冬性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创建“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北京市农科院小麦学科优势资源,是我国唯一的杂交小麦专业性研究机构。2014年,小麦中心“杂交小麦分子遗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是我国专门从事杂交小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2015年,中心组建的“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资质,是我国首个取得农业部资质的小麦品种分子检验权威机构。 历经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攻克难关,在赵昌平研究员的带领下,小麦中心在杂交小麦遗传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2003年,发现和创制了一批光温敏小麦不育系和恢复系。2005年,成功创制国际上第一个冬性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京麦6号,迄今已经审定了4个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2011年,首创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获得了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成为国内外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并进入了快速应用阶段。"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286
  • 被引量: 199
  • EI: 1
  • SCI: 7
  • 北大核心: 79
  • CSSCI: 0
  • CSCD: 37

研究主题:

简介: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发文量: 76
  • 被引量: 41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22
  • CSSCI: 1
  • CSCD: 11

研究主题: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信息化`精准农业`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智能农机

简介: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投资组建,致力于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创新、研发、系统集成以及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同时,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致力于城市农业技术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现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技术创新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机关
  • 发文量: 56
  • 被引量: 26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4
  • CSSCI: 1
  • CSCD: 3

研究主题:

简介:下设:院长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计财处、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国际合作处、行政处、基建规划处、党委办公室、纪委、组织处、宣传处、工会(团委)、老干部处、监察审计处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发文量: 49
  • 被引量: 0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0
  • CSSCI: 0
  • CSCD: 0

研究主题: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工程研究和开发。

简介:该中心依托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立于1998年9月,专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1998年-2012年期间,中心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合同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200余项;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多个方向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特别是转基因植物育种在国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