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29条记录
内蒙古自治区园艺所
  • 发文量: 119
  • 被引量: 88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8
  • CSSCI: 0
  • CSCD: 16

研究主题:

简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园艺所建立于一九七五年,是自治区级唯一的政府行为行业研究机构,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自治区园艺行业的攻关、推广、开发项目。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
  • 发文量: 108
  • 被引量: 77
  • EI: 4
  • SCI: 20
  • 北大核心: 46
  • CSSCI: 1
  • CSCD: 34

研究主题: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草地资源生态与生产价值、草畜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和饲草与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草原灾害预警和草业产业化模式,草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

简介:"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是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共建单位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  中心于2010年3月8日在北京揭牌成立。总部设在呼和浩特,建有1个综合中心,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3个分中心。分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的5个国家野外生态站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乌兰察布试验站与武川旱作农业基地建设。  草业中心定位于草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安全研究,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牧区发展战略,发展健康草业。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机理、草地资源生态与生产价值、草畜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和饲草与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草原灾害预警和草业产业化模式,草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04
  • 被引量: 68
  • EI: 1
  • SCI: 0
  • 北大核心: 29
  • CSSCI: 0
  • CSCD: 22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糖用甜菜、饲用甜菜、油用亚麻、纤维亚麻、裸燕麦、草用燕麦等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集成、病虫害防治、专用配方施肥及生物技术研究工作

简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现有人员25名,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学士4人,人员结构搭配合理,技术力量和研究能力较强,形成了从品种选育到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的一支科研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服务和推广销售经验,为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蔬菜研究所现拥有基础设施配套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一处,占地82亩,其中温室9栋(553m2/栋)、塑料拱棚16栋(667m2/栋)、种子材料库468m2、种子清选加工车间312.5m2、冷库300m2、挂藏室406m2、工作间1066m2;实验室100m2。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胡萝卜、洋葱、加工番茄、辣椒及大葱的品种选育;设施育种及设施栽培的研究,并长期从事耐寒类蔬菜品种资源的收集、性状鉴定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育成胡萝卜、大葱、甜辣椒、洋葱、甘蓝、番茄、菠菜等新品种17个,特别在国内首次利用雄性不育性培育出了“金红”系列胡萝卜杂交种,并研制成功了相关的胡萝卜配套栽培技术和胡萝卜杂交种制种技术,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结束了我国没有胡萝卜杂交种的历史。  近几年,蔬菜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16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5项。“胡萝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壹等奖;“胡萝卜新杂交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获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金红一号”、“金红二号”胡萝卜新杂交种选育获内蒙古农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北星七号”甜椒、“内配三号”甘蓝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蔬菜研究所育成的“内配一、二、三号”秋甘蓝一代杂交种在华北、东北及西北的许多省市广泛种植,其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均优于其它同类产品,“九五”以来每年平均推广面积2000亩,累计经济效益400多万元,社会效益4亿多。 “北星系列”青椒累计推广7万亩,获得经济效益40多万元,社会效益2亿多。“金红系列”胡萝卜杂交种各项指标如丰产性、抗逆性、营养成分等均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的水平,2004年新认定的榨汁专用新品种“金红四号”胡萝卜已在河北、山东、山西、新疆、宁夏等省市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16万亩,获得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社会效益5亿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即之前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为甜菜试验场。1958年扩建为内蒙古特种作物研究所,1961年并入内蒙古农研所,成立经济作物系。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成立,随之改名成立甜菜研究所,一直至今。目前研究所主要从事糖用甜菜、饲用甜菜、油用亚麻、纤维亚麻、裸燕麦、草用燕麦等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集成、病虫害防治、专用配方施肥及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是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呼和浩特甜菜改良分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引智成果示范基地,是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丛根病性鉴定单位。是我国华北地区甜菜的科技支撑单位。是自治区甜菜、亚麻、燕麦的科技支撑单位,在甜菜抗丛根病品种选育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4项,全国农牧渔丰收一、二、三等奖10项,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学术论著13部。先后育成各类新品种36个,其中糖用甜菜新品种14个,抗丛根病糖用甜菜新品种5个,单粒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2个,饲用甜菜新品种2个,水、旱地裸燕麦新品种3个,草用燕麦新品种1个,油用亚麻新品种7个,纤维亚麻新品种2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在国内首批育成了甜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育成我国第一个饲料甜菜新品种“内饲五号”;首次提出甜菜丛根病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蔓延趋势及毁灭性危害问题;育成我国第一个在丛根病地块含糖率达16%以上甜菜抗丛根病新品种“内甜抗201”;育成我国首批甜菜单粒抗丛根病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育成我国首批甜菜单粒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内甜单1”;在国内首次发现核不育亚麻,育成了丰产、高油、抗病油用亚麻新品种“轮选一号”;选育出我国首个白皮专用亚麻新品系;育成了自治区第一个纤维亚麻新品种“蒙纤亚一号”,育成了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工艺长度、长麻率高、抗倒伏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内纤亚二号”;选育出我国首个草用燕麦新品种“草莜一号”,粮饲兼用高产裸燕麦新品种“燕科一号”。  成立以来,甜菜育种研究室紧密围绕甜菜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这一中心任务,从品种资源、遗传、生物技术、植保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是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呼和浩特甜菜改良分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引智成果示范基地。配备有进行转基因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所需的全部仪器和设备,同时也装备有用于检测丛根病病毒的酶联免疫测定仪等相关仪器设备,为国家及自治区甜菜品种抗丛根病鉴定单位。现承担“十二五”国家甜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呼和浩特甜菜改良分中心”二期建设项目、2009年自治区科技厅农作物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课题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参编专著3部。育成各类糖用甜菜新品种20个,饲用甜菜新品种2个。其中“内甜抗201”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饲五号”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甜菜育种中现存问题及学科发展需求,目前在甜菜生物技术方面逐步开展了甜菜组织培养、甜菜基因工程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开展了甜菜航天育种技术研究。  甜菜栽培研究室主要从事甜菜栽培与耕作技术、营养与肥料、生理生化研究。该课题先后主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多项,荣获农业部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丰收奖多项。参加的“内蒙古半干旱区甜菜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的研究”,该成果属甜菜灌溉方面的重大成果,较系统的研究内蒙古半干旱区甜菜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其中甜菜节水灌溉动力学模型属国内首创,该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期间和“十五” 所争取到重大投资项目“国家糖料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建设项目;主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育草基金项目《饲料甜菜原种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项目多项。多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奖项。现承担国家甜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燕麦研究室主要从事燕麦育种和栽培工作,同时也进行燕麦各类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综合利用工作;还开展了燕麦野生资源调查鉴定、自然区划、新育种手段研究等工作;目前探索性开展了燕麦生物技术和航天育种工作。通过六倍体裸燕麦品种间杂交、六倍体皮裸燕麦种间远缘杂交,育成裸燕麦新品种四个、新品系一批、鉴定成果多项、获奖成果三项,其中“内燕五号”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承担“十二五”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先后育成燕麦新品种五个、新品系一批、鉴定成果多项、获奖成果三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4部。  亚麻研究室作为全国亚麻攻关课题主持单位,组织华北西部地区各亚麻育种单位进行联合攻关,为我国亚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持的项目有全国亚麻联合攻关(农业部项目),同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农业部跨越项目、“948”项目、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病害岗位和华北品种选育岗位。选育出了“轮选一号”、“轮选2号”、“内亚六号”等优良亚麻品种多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农牧业丰收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等,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三部。特别是拥有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显性核不育亚麻资源材料,并开展了遗传规律及利用途径的研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为开创亚麻新的育种途径奠定了基础;并获得专利一项。"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
  • 发文量: 96
  • 被引量: 75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8
  • CSSCI: 0
  • CSCD: 22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小麦、向日葵、大麦、谷子、糜子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咨询和科技开发;种子产业化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等。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一个正处级建制单位,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强。   主要从事小麦、向日葵、大麦、谷子、糜子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咨询和科技开发;种子产业化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等。  1.学术队伍  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现有职工2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1名,副高级职称人员9名,高级技师2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5名,在读硕士1名。2.研究条件  本所现有科研试验示范基地2处,试验室2处。可以开展小麦、向日葵等作物的常规育种和南繁育种试验,同时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作物分子育种、生物分子方面等多方向分析研究。3.科学研究  作物科学研究所长期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48” 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治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自治区农业厅丰收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自治区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很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人才培养  多年来我所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以来有5名同志获得硕士学位,1名同志在读博士学位。 5.学术交流  为了加深和拓宽科研领域,提高学术水平,我所一向注重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院内与生物中心、化验室、玉米研究中心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在院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 发文量: 90
  • 被引量: 64
  • EI: 0
  • SCI: 3
  • 北大核心: 5
  • CSSCI: 0
  • CSCD: 2

研究主题:开展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区域发展及相关的农牧业政策等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

简介:"内蒙古农村牧区政策研究所前身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和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畜牧科技信息研究所合并而成。成立于2009年3月。   全所现有职工28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生6人。   主要职能:  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学与技术科学的理论,开展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区域发展及相关的农牧业政策等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以农牧业资源调查、农牧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开展农牧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牧业区划,农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农牧业生产结构布局与调查、区划性农牧业资源开发与区域性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研究;负责农牧业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开展农牧业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研究;以服务“三农三牧”为宗旨,利用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农村牧区教育普及和推广农牧业科技知识为重点的远程教育服务;开展农牧业新技术及实用技术、科技资料等影像资料制作;负责院局域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随着机构调整和职能的变化,先后在图书、资料、编辑、情报、档案、农经、区划等业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编印各种专业资料40余种。馆藏中外文图书5.6万册、期刊9万多册、资料2.5万册。保管全院各门类档案6444卷(册),在自治区农业系统中率先晋升为“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  在1985年以来,在情报、农经、区划方面先后主持、协作、参加软科学研究项目多项,主要有:《内蒙古种植业区划》、《全区农业科技“七五”规划和农业技术发展政策》、《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现状评估及筛选方法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九五”及2010年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内蒙古食物发展战略研究》、《内蒙古农业资源报告》、《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及对策研究》、《以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节约型农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牛奶优势产业带监测评价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小麦、牛奶、羊肉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蒙古农业功能区划研究报告》、《鄂尔多斯现代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等,共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情报成果一、二、三等奖7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建成了自治区第一个农业资源数据库,并通过自治区科委组织的鉴定验收。  编辑的《内蒙古农业科技》创刊于1973年,是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农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由自治区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共同协办,为双月刊,并获自治区优秀科技期刊奖,在我区科技期刊中率先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被《中国农业文摘》选为引文期刊;与华北其它省轮流主编的《华北农学报》被评为华北五省优秀期刊。  编辑的《畜牧与饲料科学》是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1973年创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期刊。199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我喜爱的期刊”奖(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党委);199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党委);199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内蒙古科技厅);2001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2002年获华北地区“十佳”优秀期刊奖(华北地区期刊奖评选委员会);2002年获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2003年获第二届内蒙古优秀期刊奖;2003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2004年获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北方期刊奖评选委员会);2005年获第三届内蒙古优秀期刊奖(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党委)。2007年获第三届北方期刊优秀期刊奖。2008年获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发文量: 60
  • 被引量: 44
  • EI: 0
  • SCI: 11
  • 北大核心: 15
  • CSSCI: 0
  • CSCD: 14

研究主题:

简介:内蒙古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于2001年,是由国家计委和自治区投资组建的综合性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机构,下设基因工程研究室、植物组织培养室。有天平室、超净工作室、光照培养室、离心机室、遗传转化室、核酸/蛋白分析室、分子杂交室、超低温冰箱室、PCR室等大小实验室共21间(600余平方米),另附智能温室一座。实验室配有微机上网,能够查阅各种专业文献资料,可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现有大型实验设备包括多通道分子成像仪、基因枪、分子杂交仪、PCR仪、超速离心机、电子天平、生物显微镜等国内一流的进口设备三十多台件;具备了在农业领域开展基因分离与鉴定、生物体的遗传转化等完整的研究保障体系。专兼职研究人员18人,生物中心的宗旨是建立农牧业生物技术平台,提高我区农牧业品种改良与种质创新的速度。     中心的研究方向是:动植物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及染色体工程。主要研究内容为农作物、园艺作物、生态植物和食用微生物的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动物细胞和基因工程、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植物抗逆、品质等主要基因的鉴定、分离与克隆;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育种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发文量: 28
  • 被引量: 22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7
  • CSSCI: 0
  • CSCD: 6

研究主题:集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良种生产、种子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机构

简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是集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良种生产、种子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机构。是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的依托单位。  玉米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及开发公司,分别是种质资源研究室、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室、大豆研究室、油菜研究室、生物技术室、农科技术开发公司和办公室。 现有职工36名,其中正高级人员6人,副高级人员8人。有办公楼、实验室、作业室、网室、种资源库2800m2,亲本库、种子库1500m2,水泥晾晒场2500m2;有实验仪器105台套,种子加工仪器设备45台套,农机具20台套;在院内有试验田220亩,原种圃100亩。  玉米研究所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科研发展,以项目和课题的实施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1997年以来,玉米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国家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自治区科技攻关、自治区创新引导、自治区自然基金重大、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自治区科技创新、院青年基金项目等20余项。通过项目实施,种质资源储备量达7000余份,类型丰富,在自治区处领先地位;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杂优模式利用、双亲选择、合理组配、杂交种鉴定、高级产比、异地鉴定、压力选择、品种试验的新品种选育体系,育种效率显著提高,后备品种不断。开展了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通过SSR分子标记,基本划分并了解骨干自交系和外引系亲缘关系,建立数值化系谱,确立基础组建模式和杂优模式;计算全面应用到科研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种质资源、自交系选育、品种筛选、品种管理、生产状况、生产条件等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模拟育种,提高新品种的入选率和选育速度;玉米科研育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区内处于领先水平。  2004年以来,通过自治区审定委员会审定玉米新品种11个,其中内单314、内单205、内单402、内单302实现品种转让,联合开发。内早9、内单205、内单314等品种已成为我区不同熟期的主栽品种,其中内单314在自治区中晚熟玉米品种中居于领先水平,亩产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具有耐密、抗倒、超高产等优点,该品种在高产创建活动现场测产中,2006年创造了内蒙古玉米单产1158.9kg/亩的历史高产纪录;2007年单产1061.3kg/亩,创内蒙古河套平原黄灌区玉米高产纪录;2008年亩产1209.3kg,刷新了河套平原玉米高产纪录;2009年万亩高产田平均产量为1002.1kg/亩,刷新东北内蒙古区春玉米万亩连片高产纪录。近几年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五年共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  玉米研究所将秉持 “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理念,以科研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使命,以创经济效益为中心,用全体职工的汗水、智慧和创造回报社会。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牧业杂志社
  • 发文量: 24
  • 被引量: 14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0
  • CSSCI: 0
  • CSCD: 0

研究主题:农牧业编辑出版

简介:内蒙古农牧业杂志社成立于2011年,由原内蒙古农业杂志社和内蒙古畜牧业杂志社合并组成,农牧杂志社由内蒙古农牧业厅主管,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所属的处级事业单位,内设三个编辑部和内蒙古农牧业新闻宣传中心。主要职能职责是编辑出版《现代农业》《当代畜禽养殖》《内蒙古畜牧业》(蒙文)杂志,并负责内蒙古农牧业厅对外接待和农牧业厅的新闻宣传工作。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乌兰察布分院
  • 发文量: 16
  • 被引量: 3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5
  • CSSCI: 0
  • CSCD: 2

研究主题:马铃薯、畜牧、草业、燕麦荞麦、胡麻

简介: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由原市农科所和市畜研所合并重组而成,内设马铃薯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草业研究所等9个职能所及马铃薯、燕麦荞麦、胡麻3个试验站。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
  • 发文量: 13
  • 被引量: 7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2
  • CSSCI: 0
  • CSCD: 3

研究主题:以大豆、马铃薯科研育种为主,同时开展玉米、植物保护、园艺、生物技术、农技成果推广、水稻等研究

简介: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河西,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以大豆、马铃薯科研育种为主,同时开展玉米、植物保护、园艺、生物技术、农技成果推广、水稻等研究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所 占地面积:共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00亩,包括标准试验田1600亩,良种繁殖田700亩,果园200亩。 建筑面积:共24000m2,其中科研楼2300 m2,温室2300 m2,网室5000 m2,试验室、考种室、仓库1800 m2,职工住宅8000 m2,种薯窖3000m3,培训中心楼3000 m2。固定资产: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