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322条记录
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须鳗虾虎鱼(Taenioides cirratus)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状况,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从南渡江口、珠江口、太湖、巢湖和南四湖中采集的12尾须鳗虾虎鱼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并下载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长为16 641~16 978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D-loop控制区,各样本的编码基因序列长度较一致,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差异主要是由控制区长度(975~1 314 bp)差异造成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须鳗虾虎鱼分为3个高支持率进化枝,与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鲡形鳗虾虎鱼(Taenioides anguillaris)形成并系,太湖、巢湖和南四湖的须鳗虾虎鱼个体聚为1个进化枝,南渡江口和珠江口的须鳗虾虎鱼个体均分属2个进化枝。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和亚洲季风形成带来的中国水系格局变化,可能是须鳗虾虎鱼形成目前系统发育结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须鳗虾虎鱼的分类地位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须鳗虾虎鱼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酶辅助扩增结合CRISPR/Cas13a检测禽腺病毒4型方法的建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灵敏、特异的禽腺病毒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检测方法。【方法】将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与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Cas13a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protein 13a,CRISPR-Cas13a)技术相结合,针对FAdV-4 Hexon基因保守区设计RAA引物及CRISPR RNA (crRNA),利用RAA技术扩增样本核酸,并进行CRISPR-Cas13a荧光检测,以qPCR为对照方法,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qPCR法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反应过程均在37℃恒温条件下完成,反应体系可检测的最低扩增拷贝数为10~1 copies/μL,灵敏度高,且与FAdV-1、FAdV-7、FAdV-8b、FAdV-9、FAdV-10、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H9亚型疫苗和新城疫病毒等禽病原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30份临床样本与q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一致。【结论】建立的RAA-Cas13a方法检测FAdV-4具有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可用于FAdV-4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CRISPR/Cas13a 重组酶辅助扩增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贡菊新品种'贡菊2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贡菊2号’是以系统选育法从传统贡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群体中选出的中花、高产、优质且抗性好的药用菊花新品种。植株粗壮,花期较早,头状花序直径3.95 cm,由舌状花组成,内缘舌状花淡黄色,外缘白色,管状花极少。平均单株花序数量259,平均干花产量1 033.05 kg·hm-2,干花中绿原酸含量0.50%,木樨草苷含量0.283%,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19%。

关键词: 贡菊 系统选育 药用植物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播期 气象因子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及分区管控研究-基于35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设施农用地 时空演变 特征识别 分区管控 合肥都市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防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为创制适用于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提高半冬性品种抗赤霉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携带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高秆抗赤霉病品系L06486为供体,与黄淮麦区丰产、广适但高感品种济麦24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再与矮秆种质206A杂交,于F3至F6连续进行大规模育种田弥雾接种鉴定。通过田间选择,在F7获得106个新品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对106份品系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7个与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与亲本济麦24相比,F7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106份新品系中,有98份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有105份携带1~4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检出频率分别为96.23%、41.51%、18.87%和87.74%。携有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系较不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表现出更强的赤霉病抗性,聚合抗病基因越多,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越强。创制的14份携有Fhb1基因组合、中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将为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改良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分子检测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柿大茶’为有性系茶树品种,其嫩梢是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主要原料。本研究为探究‘柿大茶’品系(高家早、黄种、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广阳早)与非‘柿大茶’茶树品种(凫早2号和舒茶早)加工绿茶品质以及遗传进化的差异,对7个茶树品种绿茶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同时基于RNA-seq技术分析7个茶树品种中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及遗传背景差异。结果显示,除舒茶早绿茶外,儿茶素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其余品种绿茶中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在各品种绿茶中有显著性差异。‘柿大茶’绿茶茶汤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等呈花香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柿大茶’品系广阳早与凫早2号、舒茶早中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变化较为接近,在主成分分析中与其他‘柿大茶’品系分布在不同象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非‘柿大茶’凫早2号和舒茶早亲缘关系更接近,并与‘柿大茶’品系广阳早、黄种亲缘关系较接近,而与高家早、柿大茶2号和6号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显示,与花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普遍在‘柿大茶’品系中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异‘柿大茶’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为后续分析茶树花香类化合物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柿大茶’ 太平猴魁绿茶 挥发性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转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挑选240尾初始均重为(44.51±0.42) 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各组分别投喂发酵蚕沙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10%、15%和20%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15%、20%发酵蚕沙组的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0%以内的发酵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发酵蚕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发酵蚕沙添加水平达15%以上时,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能力下降,肠道炎症的风险提高。因此,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添加水平应控制在10%以内,以特定生长率为依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适宜添加水平为8.65%。

关键词: 发酵蚕沙 草鱼 生长 消化酶 免疫 炎症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血糖调节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亟需新型的预防、干预、调控手段。食物蛋白源小肽与参与血糖调节的受体、酶、生物分子,以及葡萄糖转运体相互作用,干预并调控血糖水平。它具有组织亲和力和特异性高、副作用低的优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糖尿病应对方案。本文综述了食源性血糖调节活性肽的作用机制、动植物食物来源、结构特征、制备和活性评价手段、构效关系研究方法,以及产业化推广的诸多挑战,包括DPP-IV抑制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α-淀粉酶抑制肽的序列特征,多种生物信息学技术(电子模拟、分子对接、定量构效关系等)联用分析降糖机制与活性位点。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思路:a.从细胞通路、代谢组学角度明确机理,保障并强化体内功效;b.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结合临床试验评估消化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c.采用新型载体技术,提高肽基活性物质的溶解度、稳定性和渗透性。本文期望为促进降糖功能食品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科学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活性肽 血糖调节 肽序列 构效关系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稻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high density,RCH)和水稻澳龙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Cherax quadricarinatus,RA)4个处理,分析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稻米品质、中微量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Fe、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R处理相比,RCH、RCL和RA处理稻米的Fe含量分别增加52.0%、23.4%和21.4%,Ca含量分别增加45.7%、32.1%和22.8%,Mg含量分别增加45.0%、28.6%和23.3%。稻米中微量元素提升,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稻米品质中的蛋白质与Fe、Ca和Mg呈显著(P<0.05)正相关,胶稠度与Fe、Ca和Mg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粒率均与Ca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品质变优,其中RCH处理稻米品质改善效果最好。与R处理相比较,RCH、RCL和RA处理的纯收益分别增加了506%、314%和429%。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选择中,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稻虾共作 中微量元素 龙虾品种 养殖密度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