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56条记录
不同有机肥中磷在土壤剖面中累积迁移特征与有效性差异

环境科学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连续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规律和迁移特征,探讨不同有机肥磷投入下农田磷负荷.通过4 a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定量化研究连续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土壤剖面中磷的累积迁移特征与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1)连续4 a施用不同有机肥后,肥料中磷主要积累在0~15 cm表层土壤,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连续4 a施用高量有机肥后,其带入的磷可明显迁移到15~30 cm土层,施用高量猪粪速效磷可迁移到60~90 cm土层.(2)连续4 a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土壤表层中速效磷占全磷比例增加,且高用量与低用量之间差异显著.土壤剖面中速效磷占全磷比例的大小顺序为:猪粪处理>鸡粪处理>污泥处理>磷肥处理.(3)施用鸡粪、猪粪、污泥和磷肥后土壤表层中速效磷含量随磷投入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平缓的规律.(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有机肥相同磷投入下对表层土壤速效磷贡献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猪粪>鸡粪>污泥.猪粪带入磷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明显高于鸡粪、污泥和磷肥.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剖面 迁移 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扇贝多糖的纯化、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热水浸提法提取的海湾扇贝多糖采用乙醇沉淀法、TCA法、乙醇沉淀法+TCA法等方法脱除海湾扇贝多糖中的蛋白质并纯化,结果表明,乙醇沉淀法+TCA法有很好的脱蛋白效果,累计蛋白质脱除率达到91.8%,而多糖损失率只有10.96%。脱蛋白的海湾扇贝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两种组分,其中酸性多糖为主要成分。利用纯化分离的海湾扇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进行评价。经20 mg/m L海湾扇贝多糖处理,SKOV3肿瘤细胞的微观结构和超微结构均发生改变,表现为细胞皱缩,透明度降低,细胞密度降低,膜结构改变,核结构改变,核内染色质固缩等,并可对细胞周期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海湾扇贝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多糖 纯化 分离 抗肿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AC_5及其亲本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AC5及其亲本大白菜85-1和结球甘蓝11-1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AC5的粗纤维含量和VC含量分别为23.02%和425.08 mg/100 g,显著高于大白菜85-1(P<0.05)。有机酸含量为0.30%,显著高于结球甘蓝11-1(P<0.05);从AC5中共检测到8种硫苷,硫苷组分与85-1相同,主要硫苷组分为PRO和GBC,含量分别为1.41μmol/g和1.23μmol/g;AC5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合理,优于85-1,符合FAO/WHO规定的蛋白模式。AC5的限制性氨基酸与其亲本相比,包括11-1的亮氨酸和赖氨酸以及85-1的甲硫氨酸+胱氨酸,结合了双亲的特点;AC5与85-1相比,含有较高的K元素和Mg元素,含量分别为2 065.87 mg/100g和201.59 mg/100 g,其它矿质元素含量二者相当。可见AC5较好地综合了双亲的营养品质。

关键词: 大白菜 结球甘蓝 单体异附加系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渣固态发酵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工艺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梨渣这一资源,该文以新鲜鸭梨渣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方式,研究了梨渣与麸皮比例、外加氮源、无机盐、装瓶量、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生防用多粘类芽孢杆菌D1生长及产芽孢的影响。研究发现,梨渣是一个良好的固态发酵原料,适合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当梨渣与麸皮的质量比为5∶2时,获得最大活细胞数,为2.5×109 cfu/g。向梨渣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尿素、硝酸钠和豆饼粉可明显提高活菌数和芽孢数,其中添加豆饼粉的效果较好。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5%磷酸二氢钾极大地促进了菌体生长和芽孢的形成。随着培养基装瓶量的增加,芽孢数也随之明显减少。多粘类芽孢杆菌D1的较适培养温度为34°C,较适培养时间为120 h。适宜培养条件下的活菌数、芽孢数和芽孢率分别为5.09×109 cfu/g、4.78×109 cfu/g和93.9%。该研究结果为利用梨渣发酵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酵 工艺 细菌 梨渣 多粘类芽孢杆菌 芽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缓解河北平原区水资源匮乏与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特征性矛盾,该文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拔节期灌水75 mm、抽穗期灌水75 mm、灌浆期灌水75 mm、雨养,露地条件下雨养和常规生产(CK)共6个处理,定位研究了连续3个生长季的土下微膜覆盖与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用水与产量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土下微膜覆盖种植小麦,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较CK分别降低了8.6%~12.0%和7.4%~11.7%,拔节至抽穗期75 mm灌水保证了覆盖下小麦生物产量形成及穗粒数、粒重的提高。土下微膜覆盖并适时灌水75 mm,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比CK提高37.2%~57.3%,对籽粒贡献率提高4.7%~10.1%。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抽穗前一次灌水,全生育期田间耗水减少99.9~118.9 mm,用占CK 3/4的耗水量生产了与其相当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1%~34.5%。回归分析表明,土下微膜覆盖下拔节-抽穗田间耗水118 mm可获得最高的生物产量,抽穗-灌浆耗水78 mm可获得15个以上的结实小穗数和灌浆期不小于5的叶面积指数,从而籽粒产量得以有效维持。2 m土体贮水随小麦生育进程和种植年限的推进而呈现亏损态势,而且趋近地表土壤水分亏损就越多。从第2季开始,持续干旱导致覆盖下灌浆期灌水对提高产量已不具有作用,反而增加耗水,灌溉时间前移可增加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播种时土壤贮水较上季小麦收获时大幅增加,播种-拔节期间土壤贮水保蓄是小麦节水生产的关键,土下微膜覆盖则可实现麦田土壤贮水的秋冬保蓄、春季供应的跨季节调用。在河北省小麦产区,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春季适时少量灌水是有效降低小麦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维持小麦产量的新型种植方法。

关键词: 作物 灌溉 水分 冬小麦 土下微膜覆盖 适宜灌水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膜 土壤 作物 华北地区 地膜残留系数

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电导率增加尤为明显;年际间,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差异非常大,经过连续3 a灌溉,根系层土壤电导率均未逐年增加。S3和S4处理的平均土壤蒸发强度大于S1处理,S2与S1处理间的差异很小;7 g/L以下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总耗水量影响并不明显。3 a的平均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S2、S1、S3、S4,S2比S1处理增产2.4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S3和S4比S1处理减产1.67%和8.88%,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25%和7.31%,其中,S2和S3与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显著。

关键词: 棉花 咸水灌溉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提前造墒灌水对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2012年玉米生长后期,进行小麦分期提前造墒灌溉(设置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灌溉3个水平,不灌水为对照,分别用I9.20、I9.25、I9.30和CK表示)单因素试验,研究小麦提前造墒灌溉对夏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后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CK为"双峰"曲线,其他处理为"单峰"曲线。Pn日变化均值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2年同品种处理间棒3叶叶源量(LSC)也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与光合特性不同,茎秆糖分含量以CK较高,其他处理较低。不同灌水模式还对玉米灌浆有一定影响,I9.20、I9.25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及灌浆平均速率较大,灌浆活跃期较长,快增期百粒质量积累量较多,百粒质量与籽粒产量较高。另外,水分处理还对干物质再分配有一定影响,吐丝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表现为I9.25>I9.20>I9.30≥CK。可见,河北平原小麦适期提前造墒灌溉,改善了玉米群体光合性能,促进了吐丝后同化物向籽粒运转,提高了籽粒产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条件下小麦造墒灌水建议提前于9月20—25日。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造墒灌水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GIS的环渤海区域土壤质量评价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进行土壤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代表性样点土壤样品(0~30 cm)的采集,并对土壤的养分、盐分和质地等理化性质进行系统测定,选取土壤盐分、p H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砂粒质量含量、黏粒质量含量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法,结合GIS技术,进行环渤海区域土壤(0~30 cm)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黏粒含量对土壤质量产生正面影响,而土壤全盐含量、p H值及土壤砂粒含量则产生负面影响;获得了土壤质量评价的主成分得分综合模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6级地力等级,研究区50%以上面积属于五或六级地力水平,土壤质量低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土壤质量等级的主要影响要素,可为针对性综合提升环渤海区域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环渤海区域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施氮量保证滴灌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产量降低土壤盐分及氮残留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民传统过量肥水供应可能导致土壤氮素和盐分积累,滴灌施肥能在根区精确供应肥水以满足作物需求。为明确膜下滴灌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轮作体系氮素供应对土壤氮残留、电导率及作物产量和根干质量的影响,该研究设计空白(NN)、有机肥对照(MN)、优化供氮(RN)、高量供氮(HN)、传统供氮(CN)5个处理,进行了2008-2010年6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素供应量的增加,根层土壤硝态氮和电导率显著增加,CN处理加快并加剧了土壤硝态氮和盐分积累。3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氮素供应RN、HN、CN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分别为176.9、346.6、500.8 kg/hm2,CN处理是RN处理的2.83倍(P<0.05)。3a黄瓜季RN、HN、CN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平均分别为-1.87、-49.61、-3.52 kg/hm2、番茄季分别为74.89、225.23、343.15 kg/hm2,CN处理积累量是RN处理的4.58倍(P<0.05)。3个轮作周期后,RN、HN、CN处理比试验前的土壤硝态氮残留增加了219.1、526.9、1 018.9 kg/hm2,平均每个轮作周期增加73.0、175.6、339.6 kg/hm2,CN处理是RN处理的4.65倍(P<0.05)。3个轮作季后,NN、MN、RN、HN、CN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别为433.8、681.5、824.5、927.5、1 120.0μS/cm,RN、HN、CN处理显著高于MN、NN处理(P<0.05)。2008年番茄季、2009黄瓜季、2009番茄季、2010番茄季拉秧后的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CN处理是RN处理的1.15、1.29、1.40、1.36倍(P<0.05),表明RN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每个轮作周期的土壤硝态氮、电导率动态变化均存在2个积累时期,分别在7月初-8月初的夏季休闲和9月初-11月中旬的番茄结果期。总之,优化供氮比传统供氮减施氮肥66.7%,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电导率,保证黄瓜番茄产量不减,将为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轮作体系滴灌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氮肥 土壤 硝态氮 电导率 根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