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志敏 1 ; 李洲 2 ; 翁佩莹 1 ; 吴冬青 3 ; 邹京南 3 ; 庞孜钦 1 ; 林文雄 3 ;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测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稻作模式;再生稻;双季稻;全球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碳足迹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22 年 33 卷 005 期

页码: 1340-135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中国东南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足迹的影响,对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的常规稻'佳辐占'和杂交中稻'甬优2640,为材料,构建4种适合福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稻作模式:1)双季稻,早稻和晚稻均种植佳辐占(D-J);2)早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佳辐占(R-J);3)中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甬优2640(R-Y);4)单季晚稻,与中熟再生季稻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种植甬优2640(S-Y).采用密闭静态暗箱观测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收集并检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借用生命周期法对不同稻作方式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碳足迹)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均表现为生育前期排放量较低,到孕穗期前后达到高峰后又下降,即全生育期呈前高后低的双峰曲线,其中早稻或头季稻达到的第1个峰值较相应晚稻或再生季稻的第2个峰值高.不同稻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各种植模式全球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Y>D-J>S-Y>R-J,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表现为:D-J>S-Y>R-Y>R-J;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佳辐占再生稻模式GWP和GHGI分别降低26.1%和14.1%;与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相比,甬优2640再生季稻稻田GWP和GHGI分别降低74.3%和56.7%.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38~1.08 kg CO2-eq.·kg-1,其中双季稻模式下最高,再生稻模式下甬优2640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不同稻作模式产生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CH4,其贡献率高达44.2%~71.5%.可见,再生稻种植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选用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优良品种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降低稻田CH4排放量和碳足迹、促进再生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相关文献

[1]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 李义珍,郭聪华,李小萍,卓传营,张上守,郑荣和. 2005

[2]再生稻超高产结构及其调控. 谢华安,李义珍,姜照伟,卓传营,张上守,郑荣和. 2005

[3]再生稻超高产优化集成技术. 张上守,卓传营,郑荣和,李义珍. 2007

[4]杂交稻新品种高留桩再生力筛选试验. 张荟,郑轶,涂诗航,周鹏,卓传营,张上守. 2015

[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解振兴,姜照伟,卓传营,林祁,张居念. 2017

[6]超级稻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的研究. 谢华安. 2010

[7]不同氮钾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何花榕,房贤涛,谢祖钦,张居念,卓传营,蔡光璟,杨惠杰. 2016

[8]头季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解振兴,卓传营,林祁,姜照伟. 2017

[9]低桩机割再生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俞道标,张燕,赵雅静,李小萍,姜照伟,陈双龙. 2013

[10]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姜照伟,卓传营,林文,郑景生,李义珍. 2002

[11]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林祁,郑小苹,刘锋,陈丽娟,何花榕,杨惠杰. 2016

[1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和两季产量的影响. 解振兴,张居念,林祁,刘锋,张初长,卓芳梅,姜照伟,卓传营. 2019

[13]再生稻头季机割高度对再生季形态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郑景生,沈如色,李小萍,李义珍,王侯聪,黄育民,廖海林. 2016

[14]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陈鸿飞,杨东,梁义元,张志兴,梁康迳,林文雄. 2010

[15]再生稻根系形态和机能的品种间差异及与产量的关联性. 林文,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 2001

[16]水稻再生分蘖的萌发成穗规律研究. 李小萍,陈爱珠,林玉婷. 2008

[17]2个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廖海林,郑景生,李小萍,解振兴,黄信恩,李义珍,黄育民,王侯聪. 2016

[18]再生稻芽肥施用期探讨. 李小萍,赵雅静,姜照伟,陈双龙. 2011

[19]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方宣钧,林文雄. 2004

[20]闽中地区再生稻田杂草种类及其群落特征. 吴玮,王俊,廖燕俸,陈峰,胡进锋,张建萍,陆永良,王长方.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