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林业农业协同促进林下经济融合发展刍议
《农业科技通讯 》 2022
摘要:针对中央整治粮田非粮化政策的实施,本文作者通过总结文献提出,非粮产业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对策是农业与林业主动融合,以林下经济搭桥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林下经济发展要有顶层设计、产业发展要列入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林业与农业、科研部门要强化协同对接,其他相关部门有效配合,业主根据市场需求与社会责任搞好产品开发.如此,集聚各方力量,依托林下经济搭桥,使农林业主动融合,把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农用地转到山上择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动态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动态平衡、三产融合紧密、林下经济发展兴旺,以此创造多赢的绿色新兴产业.
关键词: 林业;农业;融合发展;林下经济


浙产糯味山药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摘要:对比分析3种不同品种山药的营养成分差异,从而挖掘糯味山药优点,为研究糯味山药的营养价值提供数据支撑。分别采用凯氏定氮、酸水解、蒽酮-硫酸比色、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山药的蛋白质、淀粉、氨基酸及矿质元素含量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山药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文成糯味山药中富含淀粉、还原糖、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其中淀粉含量16.13%、还原糖含量0.75%、膳食纤维含量0.85%、β-胡萝卜素含量251.67 mg/100 g、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含量16.91%。同时文成糯味山药含有较为丰富的矿质元素、氨基酸。文成糯味山药中氨基酸总量为1.57%,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0.46%,呈味氨基酸总量为0.57%,含丰富的组氨酸和精氨酸。文成糯味山药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淮山药和铁棍山药,同时富含氨基酸,口感更鲜,菜粮兼用品质更佳。


莲藕采后主要致腐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莲藕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种类,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在25℃贮藏条件下自然腐烂的莲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检测,对主要致腐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常温下自然腐烂的莲藕中分离出LO-1、LO-2、LO-3共3种真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LO-1是主要致腐菌,经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25℃,持续光照可促进其生长;55℃处理10 min可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在pH值为5时扩展直径最大;以蔗糖为碳源、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最利于菌丝生长;在莲藕汁-葡萄糖培养基上菌丝扩展直径最大,持续光照可促进孢子产生。莲藕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确定为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防腐保鲜措施提供了依据,为常温下莲藕采后贮藏提供理论基础。


套袋对鸡尾葡萄柚果实品质及病害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因套袋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了全程套袋以及采前拆袋对鸡尾葡萄柚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程套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15%、总酸含量为0.68%、固酸比为14.89,分别较对照低12.12%、8.11%、5.22%;采前拆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83%,略高于全程套袋,总酸含量显著低于全程套袋,为0.62%,固酸比为17.68,极显著高于全程套袋,内在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程套袋、采前拆袋处理的果皮L*、a*、b*、CC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套袋),套袋果实全部转色,色泽较好,套袋能显著提升鸡尾葡萄柚果实外观品质;采前拆袋处理的果皮a*和CCI值均极显著高于全程套袋,采前拆袋的果实略有红色,全程套袋的果实色泽偏淡黄.全程套袋和采前拆袋处理的果实黑点病发生指数和发生率以及其他病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从套袋对果实外观、内在品质以及病害防治效果等综合因素考虑,生产上可采用果实套袋+采前拆袋的措施,以改善鸡尾葡萄柚的果实品质.
关键词: 鸡尾葡萄柚;全程套袋;采前拆袋;果实品质;栽培措施


葡萄酒发酵前后稳定同位素特征变化及初步相关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葡萄酒发酵前后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变化,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EA-IRMS)对发酵前(全果、果汁与皮籽)样品和发酵后固体样品(皮渣和酒)中δ~(13)C、δ~(15)N、δ~2H和δ~(18)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酒发酵前后各样品中δ~(15)N、δ~2H和δ~(18)O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各元素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发酵前后相关性不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稳定同位素在葡萄酒发酵中的特征变化,对研究发酵产品与同位素分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葡萄酒 稳定同位素 发酵 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


不同种衣剂对糯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明确50%氯虫苯甲酰胺、40%溴酰·噻虫嗪和50%吡虫·硫双威3种悬浮种衣剂对糯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与持效期,将糯玉米种子采用种衣剂包衣法处理,从出苗后10 d开始,每隔7 d调查不同种衣剂对田间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和叶片被害级别.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对糯玉米出苗率和苗后10 d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对玉米安全;出苗后第10天,3种种衣剂处理对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株防效在64.1%~74.2%,对玉米叶片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出苗后24 d,3个处理均失去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有效防治.50%氯虫苯甲酰胺、40%溴酰·噻虫嗪和50%吡虫·硫双威3种种衣剂可以控制苗期草地贪夜蛾为害,在较高虫口压力地区的有效控制时间为出苗后10 d左右.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糯玉米;种衣剂;防治效果


基于稳定同位素比率及营养差异的双孢蘑菇不同栽培基质的溯源分析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孢蘑菇是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麦草栽培配方,我国双孢蘑菇栽培材料主要是以水稻秸秆为主。为了降低农业秸秆废弃物的焚烧和我国双孢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需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地特色农业废弃物资源作为双孢蘑菇栽培的基质。为鉴别不同材料栽培的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营养和产量差异,本研究以8种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为对象,比较分析其营养成分,并测定稳定同位素的比例,结果显示,8个培养料配方的粗纤维、钙、锌以及氨基酸含量等4个指标有差异显著。进一步对4个轻质稳定同位素比率的研究结果显示,δ~(13)C、δ~(15)N、δ~2H和δ~(18)O的比率在8个培养基质配方中差异均显著。对筛选到的4个差异显著的营养因子与4个同位素比率共同进行PCA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可以将不同培养基质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有效地分为3类,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8.2%,较好地解释了该分组。通过对稳定同位素和子实体营养指标的分析,获得未来可能应用于双孢蘑菇产业的分级溯源手段。


基于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大米产地高光谱快速判别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我国东北和非东北10个产地、4个品种共计1000份单粒大米样本在波长950~1700 nm区间的高光谱图像,按照单粒大米轮廓提取感兴趣区域并计算平均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从样本集光谱矩阵提取累计贡献率大于99%的第一、二主成分,根据载荷矩阵系数最大值筛选与第一、二主成分相关性最强的特征波长1396.67 nm和1467.38 nm.针对两组特征波长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选取前三维主成分,共计可得2×3组训练样本集.结果表明:基于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建立6组东北/非东北大米产地高光谱快速判别模型,均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其中基于1467.38 nm波长的第三主成分图像建立的东北/非东北大米产地判别模型的性能最佳,其识别准确率可达99.5%.
关键词: 高光谱;大米产地鉴别;主成分分析;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