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杏、李良种创制与高产稳产及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1、建立了全世界保存数量最多的杏和李种质资源库,挖掘了一批杏、李优异种质资源,并构建了核心种质   收集整理保存杏、李种质资源1520份,保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经系统评价筛选出极耐寒、极早熟、自花结实、高含糖量、抗病等特异种质70余份:建立了我国130个主栽杏品种DNA指纹图谱:首次构建了杏、李核心种质。为杏、李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资源、品种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提供了保障。   2、选育了优质、抗逆和多熟期的系列杏、李新品种   采用有性杂交育种和实生选种技术,培育了“京早红”、“京香红”、“京脆红”、“京佳1号”、“京佳2号”、“西农25”、“玫香”、“早金艳”、“瑶山李”、“岭溪李”、“金山”、“晚金玉”、“秋姬”等杏、李新品种13个,在品质、抗性、耐贮性、加工特性和成熟期等方面得到改良和丰富,有效地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   3、突破了杏、李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针对晚霜是杏高产稳产的共性制约因素,研发了风机防霜、外源水杨酸、防霜制剂处理等技术,解决了晚霜危害产量的关键难题。研究揭示了水杨酸等制剂在提高抗寒基因表达上的机理。在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一树一库”节水抗旱措施、高光效树形等方面进行了有机集成和配套,促进了杏、李高产稳产。   4、研发了杏、李新型加工工艺和产品   研制出太阳能制干设备和膨化食品技术,开发出高质、清洁、膨化、适口的杏、李干制产品,改变了杏、李等果品干制加工的落后局面,提升了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本项目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杏、李新品种13个,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发表相关论文68篇、出版书籍6本,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00余次,累计技术培训近2万人次。项目形成的新品种、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加工技术等成果在全国主要杏、李产区广泛应用,对农村经济发展、山区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改善和满足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