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粱骨干系株高基因Dw1、Dw2、Dw3检测与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吴晗 1 ; 张旷野 1 ; 邹剑秋 1 ; 朱凯 1 ; 张飞 1 ; 卢峰 1 ; 马作斌 2 ; 段有厚 1 ;

作者机构: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关键词: 高粱;株高;矮化基因;株高基因;Dw

期刊名称: 辽宁农业科学

ISSN: 1002-1728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8-14

摘要: 高粱产业亟需利用矮化基因实现轻简栽培.株高适当降低,增强抗倒性已成为高粱育种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确定了Dw1、Dw2、Dw3 和Dw44 个非连锁独立位点矮化基因,其中Dw1、Dw2 和Dw3 基因已成功克隆,但其在我国高粱骨干系中的分布情况尚不明确.试验利用PCR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检测了 40 份高粱骨干种质资源Dw1、Dw2 和Dw3 的基因型.发现了纯合dw1/dw1 基因型材料 34 个;纯合dw2/dw2 材料 2 个;纯合dw3/dw3 基因型材料 27 个;"三矮"基因型材料dw1/dw1;dw2/dw2;dw3/dw3 一份(编号 30052);初步明确了Dw1、Dw2 和Dw3 基因在骨干系中的分布情况.表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 40 个品系中,dw1 可能对高粱株高降低的贡献较大;dw2 作用不明显;Dw3/Dw3 纯合型株高略高.试验鉴定评价了高粱骨干系中的株高基因,为矮化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三矮"基因型材料 30052 可用于进一步Dw4 基因定位研究.

  • 相关文献

[1]高粱矮化基因Dw3/dw3对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平,丛玲,朱振兴,张丽霞,张曦. 2019

[2]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茎粗的影响. 孔凡信,刘志,赵术伟,辛宗绪. 2015

[3]优异高粱雄性不育系01-26A的组配降秆效应及其分子机理. 邹剑秋,王艳秋,李金红,朱凯. 2020

[4]高粱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 邹剑秋. 2020

[5]耐盐水稻品系H5和H6的耐盐性研究. 王丽萍,刘丹丹,闫小风,肖军,肇莹,杨涛. 2012

[6]分期播种插秧对水稻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 苏玉安,王昌华,唐志强,蒋洪波,吕桂兰,李小宛. 2018

[7]玉米株高的年际间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史振声,李海燕,李凤海,吴玉群,杨翠翠,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 2013

[8]大豆不同亲本正交和反交后代株高遗传规律的比较研究. 曹永强,谢甫绨,张惠君,王海英,宋书宏,王文斌. 2006

[9]辽粳371×辽粳326组合株高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 王大为,于洪兰,王伟,王伯伦. 2010

[10]叶面喷施矮壮素对食用向日葵辽嗑杂6号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刘金刚,依兵,宋殿秀,王德兴,孙恩玉,崔良基. 2020

[11]不同育苗方式落叶松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特征研究. 张扬,卜鹏图,颜景红,王月婵. 2021

[12]盐胁迫下番茄苗期生理特性研究. 佟倩. 2021

[13]现代生物技术在高粱育种上的尝试. 杨立国. 2004

[14]高粱杂交种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卢峰,邹剑秋,王艳秋,段有厚. 2007

[15]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段有厚,邹剑秋,朱凯,张志鹏,王艳秋. 2006

[16]高粱抗蚜的分子标记RAPD初步分析. 李玥莹,徐兰兰,邹剑秋. 2006

[17]种植密度对适宜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朱凯,张飞,柯福来,王艳秋,邹剑秋. 2018

[18]高粱幼叶离体培养的衍生系的耐盐筛选与性状分析. 韩福光,赵海岩,林凤,杨立国. 1997

[19]高粱 A_2雄性不育系的鉴定——Ⅱ.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富德,张世蘋,杨立国. 1990

[20]PYH157广谱抗病基因导入高粱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研究. 石太渊,杨立国,王颖,郑文静,高连军.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