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华南籼稻品种(系)稻米食味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兰兰 1 ; 刘迪林 1 ; 马晓智 1 ; 霍兴 1 ; 孔乐 1 ; 柳武革 1 ; 王丰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蒸煮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施氮量;双季稻

期刊名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949-9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通过不同水稻品种(系)食味相关性状对氮肥水平和种植季节的反应特性,鉴定出不同的响应类型,并筛选出响应相对不敏感的优质食味品种(系),为优质稻新品种培育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和材料支撑。【方法】以华南优质、高产的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共17份)为供试材料,在广州早、晚两季种植,分别实施4个施氮量水平(0、90、135和180 kg/hm~2)处理,观测其蒸煮食味品质的响应。【结果】1)除碱消值响应较小外,直链淀粉含量(AC)、蛋白质含量(PC)和食味值(TV)对施氮量均有明显的响应:PC一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TV则一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AC、PC和TV在晚季以及胶稠度(GC)在早、晚两季存在施氮水平×品种(系)的互作效应。说明晚季施氮水平对GC、AC、PC和TV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2)晚季以N0(不施氮肥)处理的米饭TV最优,早季则一般以N1(90 kg/hm~2)处理的米饭TV最优。说明早季应适当施用少量氮肥,而晚季则尽量不施氮肥可能更有利于米饭食味的提高。3)不同优质稻品种(系)米饭食味对施氮水平的敏感度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4)杂交稻F1代的GC、AC、PC和TV多数居于其相应父母本之间,但其TV一般偏向高值亲本,表现出部分显性或超显性。【结论】要培育食味优良的常规稻和优质杂交稻,必须利用中低PC、中高TV的材料作亲本。在优质稻米生产中,选用米饭食味好,且对氮肥中低度敏感的优质稻品种,并根据生产季节不同配套相应的施肥技术方案,是高食味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关键。

  • 相关文献

[1]水稻优质食味的认知及育种实践. 李宏,周少川,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周德贵,王重荣. 2014

[2]华南籼稻早造稻米蒸煮、外观和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周少川,李宏,王家生,黄道强,谢振文,卢德城. 2002

[3]华南籼稻晚造稻米蒸煮、外观和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周少川,李宏,王家生,黄道强,谢振文,卢德城. 2002

[4]甜玉米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李坤,李高科,肖颖妮,于永涛,李余良,谢利华,朱文广,胡建广. 2020

[5]基于扫描电镜技术的甜玉米食味品质鉴评研究. 黄文洁,陈中健,谭深源,肖仁仔,于永涛,刘建华,李文燕,晏石娟. 2021

[6]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籼稻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王志东,周少川,王重荣,陈宜波,李宏,黄道强,周德贵,龚蓉,赵雷,吴玉坤,潘阳阳,杨义强. 2021

[7]双季稻施磷效果的差异. 黄振雄. 1991

[8]华南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H_4和N_2O排放特征. 易琼,唐拴虎,逄玉万,黄旭,黄巧义,李苹,付弘婷,杨少海. 2014

[9]对华南双季稻作区一种水稻株型模式的研究. 高云,涂从勇. 2002

[10]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陈友订,万邦惠,张旭. 2005

[11]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李锐,潘明波. 2000

[12]长期和短期减施磷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潘俊峰,刘彦卓,梁开明,黄农荣,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钟旭华,李妹娟,胡锐. 2022

[13]"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的SWOT分析及对策. 何浩,黄庆,伍龙梅,张彬,何瑞毓,黄海鹏,林鸿生,王天平. 2021

[14]灌溉施肥条件下不同氮水平对香蕉产量品质的影响. Yu junhong,于俊红,Peng zhiping,彭智平,Yang shaohai. 2012

[15]氮肥施用水平及种类对生菜产量及菜地N_2O排放的影响. 易琼,黄旭,张木,黄巧义,逄玉万,唐拴虎. 2016

[16]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李惠芬. 2010

[17]施氮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谢新华,李晓方,肖昕. 2009

[18]施氮量与插植密度对黄华占产量的影响.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李惠芬. 2010

[19]菜薹(菜心)土壤氮营养诊断指标及合理施氮量. 徐润生,郑少玲,吕业成,万云巧,陈汉才,曹健,李桂花,陈琼贤. 2006

[20]氮肥用量和氮源形态对饲料玉米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黄庆,孙映波,马曼庄,张壮塔,柯玉诗.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