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尧 1 ; 蔡红光 1 ; 杨丽 2 ; 程松 1 ; 张水梅 1 ; 袁静超 1 ; 刘剑钊 1 ; 刘松涛 1 ; 任军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关键词: 有机碳;土壤;团聚体;秸秆还田;黑土;固碳速率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133-14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还田是实现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明确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还田下土壤有机碳(SOC, Soil Organic Carbon)的变化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固持特征,对于揭示秸秆还田后黑土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与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黑土区中部6 a定位试验,选择常规种植(CK)、秸秆覆盖还田(SM, Stovers Mulching)和秸秆深翻还田(SI, Stovers Incorporation)3个处理,对0~10、>10~20、>20~30及>30~40 cm土层SOC含量、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中有机碳(OC,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测定,并对各处理年均碳投入量、SOC储量与土壤固碳速率等进行了估算。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22.4%,但对10~40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影响;SI处理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18.1%~41.5%,以>20~30cm的增幅最突出。与SM处理相比,SI处理0~10 cm土层SOC储量显著低于前者,而>20~30 cm土层SOC储量反之。6 a间,SM处理耕层(0~20 cm)与亚耕层(>20~40 cm)土壤固碳速率分别为1.34和0.77 Mg/(hm2·a),SI处理为0.85和1.74 Mg/(hm2·a)。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中OC含量。与CK相比,SM显著增加了耕层大团聚体(>0.25 mm)比例与平均质量直径(MWD, Mean Weight Diameter),SI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MWD,且对10~40 cm土层团聚结构的改善作用优于SM;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2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SI处理不仅增加了0~1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也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OC含量。在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对SOC的提升主要集中于表层,秸秆深翻还田促进了0~40cm土层SOC积累与土壤团聚结构的改善。

  • 相关文献

[1]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梁尧,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任军,李刚. 2016

[2]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3]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4]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化作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陈盈,闫颖,张满利,何红波,解宏图,张旭东,朱平. 2008

[5]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刘旭,李双异,彭畅,张维俊,葛壮,安婷婷,薛振亚,汪景宽. 2019

[6]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吕艳杰,于海燕,姚凡云,曹玉军,魏雯雯,王立春,王永军. 2016

[7]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付菊升. 2011

[8]秸秆全量还田条耕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2020

[9]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强,窦森,焦云飞,彭畅,张秀芝,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2022

[10]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赵红,刘武仁. 2010

[11]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王立春. 2020

[12]黑土土壤肥力演变规律长期定位监测研究. 朱平,彭畅,高洪军. 2005

[1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土壤生产力及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 2005

[14]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 2015

[15]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梁成华,彭畅,高红军. 2004

[16]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17]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 张明,白震,张威,丁雪丽,宋斗妍,朱俊丰,朱平. 2007

[18]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固态~(13)C核磁共振研究. 张晋京,窦森,朱平,高洪军,宋祥云. 2009

[19]黑土有机培肥对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窦森. 2007

[20]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曹庆军,李刚,杨粉团,姜晓莉,曹欣欣,王富刚,毛刚,孔凡丽.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