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表型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刚爽 1 ; 张世睿 1 ; 陆晓春 2 ; 高梽鑫 1 ; 李金红 2 ;

作者机构: 1.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表型鉴定;转录组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期刊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129-1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BTX623的叶片相比,2叶1心时,窄叶突变体nal1的叶片开始变窄;开花期植株和成熟期植株叶片宽和叶片长差异极显著;成熟期窄叶突变体nal1穗较松散,但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开花期剑叶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和野生型BTX623开花期剑叶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 520个,通过KEGG、GO富集分析得出,功能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通路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调控生长素和玉米素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7个,参与调控玉米素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7个,这些基因在窄叶突变体nal1中差异表达,直接影响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因此推测突变体nal1通过调节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影响窄叶突变体nal1叶片的发育,进而突变体nal1出现叶片变窄的性状。

  • 相关文献

[1]一个高粱直立叶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董爽,陆晓春,李金红,韩俊艳. 2022

[2]辽宁地区水稻资源抗稻瘟病基因的检测分析. 王丽丽,赵家铭,马作斌,郑文静,马殿荣. 2017

[3]现代生物技术在高粱育种上的尝试. 杨立国. 2004

[4]高粱杂交种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卢峰,邹剑秋,王艳秋,段有厚. 2007

[5]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段有厚,邹剑秋,朱凯,张志鹏,王艳秋. 2006

[6]高粱抗蚜的分子标记RAPD初步分析. 李玥莹,徐兰兰,邹剑秋. 2006

[7]种植密度对适宜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朱凯,张飞,柯福来,王艳秋,邹剑秋. 2018

[8]高粱幼叶离体培养的衍生系的耐盐筛选与性状分析. 韩福光,赵海岩,林凤,杨立国. 1997

[9]高粱 A_2雄性不育系的鉴定——Ⅱ.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富德,张世蘋,杨立国. 1990

[10]PYH157广谱抗病基因导入高粱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研究. 石太渊,杨立国,王颖,郑文静,高连军. 2001

[11]酿造用高粱新品种辽粘3号. 王德生. 2010

[12]优质食用高粱杂交种辽杂30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卢峰,邹剑秋,段有厚. 2010

[13]高粱种质资源抗高粱靶斑病鉴定与评价. 董怀玉,徐秀德,刘,刘延军,姜钰,刘晓舟. 2001

[14]高粱杂交种辽杂11号选育报告. 邹剑秋,杨晓光,杨镇,朱凯,石玉学,赵淑坤. 2002

[15]高粱种质资源抗高粱蚜鉴定与评价研究. 董怀玉,徐秀德,刘彦军,孙娜. 2000

[16]高粱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李玥莹,邹剑秋,徐秀明. 2007

[17]高粱杂交种选育与种质创新. 卢宏玉,尤淑丽,卢庆善,宋仁本,赵任飞. 2003

[18]高粱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Ⅱ雄性不育的应用. 卢庆善,卢峰,王艳秋,段有厚. 2010

[19]高粱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赵姝华,李玥莹,邹剑秋,Rolf Folkertsma,C Tom Hash. 2005

[20]基于形态学和EF-1α序列特征的我国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鉴定. 胡兰,姜钰,徐秀德.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