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兴龙 1 ; 王克勤 1 ; 王晓曦 1 ; 王宇 1 ; 王春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哈尔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翻埋还田;玉米;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3 年 004 期

页码: 31-35

摘要: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 相关文献

[1]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王亚洲. 1993

[2]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3]四种防控技术对谷田螟虫田间防效测定. 曲忠诚,王立达,迟莉,赵秀梅,郑旭,于洋,柴丽丽,闫锋. 2019

[4]三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刘洋. 2014

[5]2011年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及其防治对策. 赵秀梅. 2012

[6]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 赵秀梅,张树权,曲忠诚,李敏,王立达,李青超,武琳琳. 2014

[7]玉米自交系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初报. 钟占贵,张坪,李春霞. 1992

[8]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9]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 王振营,张树权,王连霞,王立达,武琳琳,李青超,刘洋. 2014

[10]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 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 2018

[11]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2021

[12]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2023

[13]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4]生物炭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刘明,来永才,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 2015

[15]不同种植密度和肥量对玉米早熟新品种牡单13产量性状的影响. 张庆娜,傅迎军,白艳凤,孙殷会,王晓东,王晓梅. 2013

[16]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连作区玉米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婉婷,金成功,张欢,姜佰文,周宝库,谢晓伟,郭婷. 2016

[17]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18]‘哲单37’玉米应用硼肥试验研究初报. 扈光辉. 2014

[19]化控剂对东北春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郝玉波,于洋,钱春荣,宫秀杰,李梁,姜宇博,来永才. 2017

[20]氮磷对极早熟春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陈海军,邹德堂,巩双印,张崎峰,李金良,陈凤芝,张作峰.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