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金瑞 1 ; 宋振伟 2 ; 彭宪现 1 ; 朱平 3 ; 高洪军 3 ; 彭畅 3 ; 张卫建 1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轮作;有机碳;氮素;连作;有机肥;东北黑土区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06 期

页码: 178-18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碳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氮特征的综合影响,可为农田地力培育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该研究借助在吉林公主岭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休闲处理与增施有机肥条件下的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等处理,系统评价了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经过21 a的增施有机肥,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3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氮比休闲处理分别提高23.5%~46.8%、4.9%~64.3%和35.4%~121.9%,其中以玉米连作处理最高(P<0.05);有机碳与全氮、有效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表明较高的有机碳会促进氮素有效性。玉米连作处理的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23.1%和41.4%,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分别高37.8%和135.3%,差异显著(P<0.05)。玉米连作处理下耕层>2 000μm、≥250~2 000μm、≥53~250μm以及<53μm的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均为最高(P<0.05)。此外,玉米连作处理的高活性有机碳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其化学活性指数也显著(P<0.05)高于玉米-大豆轮作处理,表明玉米连作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上述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长期玉米连作可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促进土壤氮素有效性,但应配合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以降低有机碳分解风险。

  • 相关文献

[1]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郭金瑞,宋振伟,朱平,高洪军,彭畅,邓艾兴,张卫建. 2016

[2]大豆连作、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孟凡钢,张鸣浩,饶德民,张伟,邱强,赵婧,闫晓艳,姚丽颖. 2017

[3]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黑土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及其质量的影响. 冯雪婉,李翠兰,彭畅,张晋京,林园,刘杭. 2022

[4]大豆在不同轮作体系下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概况. 陈乃实,王振,王丝语,姜晓明,刘念析. 2021

[5]如何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 张群,丛文春,赵虹. 2004

[6]东北黑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可行性分析.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 2008

[7]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冯艳春. 2007

[8]粮-草轮作对吉林省西部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李楠,李强,刘春光,张秀芝,高洪军,彭畅,任禾. 2019

[9]吉林省中部黑土区不同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 焦云飞,李萍,杨琇涵,李强,彭畅,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2021

[10]不同轮作休耕下潮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南镇武,刘柱,代红翠,张磊,王娜,徐杰,刘开昌,孟维伟,王旭清. 2021

[11]黄淮海区域30个夏玉米品种聚类分析及其氮素利用特性. 赵红香,王庆成,张慧,刘开昌,赵海军,薛艳芳,李宗新. 2015

[12]玉米连作黑土培肥效果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孙宏德,李军,尚惠贤,朱平,刘淑环,安卫红,吴广礼. 1993

[13]磷肥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玉米后效作用的研究. 谢佳贵,张宽,王秀芳,王立春,张国刚,尹彩侠,杨锡财,邹明辉,李杰. 2006

[14]连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和垂直分布. 颜秀娟,李明姝,李楠,孙星邈. 2009

[15]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有机肥料中有机碳含量. 蔡红梅,汪孟丽,田子玉. 2018

[16]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赵红,刘武仁. 2010

[17]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梁尧,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任军,李刚. 2016

[18]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刘旭,李双异,彭畅,张维俊,葛壮,安婷婷,薛振亚,汪景宽. 2019

[19]玉米秸秆与白杨落叶腐解前后有机物组成特征. 张明阳,窦森,高洪军,董炜华. 2020

[20]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