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两种赤眼蜂在甜玉米上的不同释放方式对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云月 1 ; 冯梦霞 1 ; 王立辉 2 ; 李光雪 3 ; 常雪 1 ; 张强 1 ; 毛刚 1 ; 高月波 1 ; 周淑香 1 ; 张国红 1 ; 李丽娟 1 ; 孙嵬 1 ; 史旭曾 1 ; 汪洋洲 1 ; 国帝 4 ; 李国兴 2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吉林省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公主岭吉农绿色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关键词: 甜玉米;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164-1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 相关文献

[1]利用荧光观测明确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增效作用. 杨芷,路杨,张庆贺,毛刚,徐文静,赵宇,隋丽,崔璐璐,张正坤,李启云. 2020

[2]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块在玉米上的田间分布型. 王承纶,王辉先,桂承明,路红,丁希泉. 1984

[3]不同温度下两种赤眼蜂发育特性的差异.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常雪,丁岩. 2017

[4]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对比试验研究. 张国红,鲁新,周淑香,丁岩,常雪,李丽娟. 2014

[5]影响松毛虫赤眼蜂防螟效果的主要因素. 田志来,谭云峰,孙光芝,阮长春,毛刚,赵宇,王义山,鲁新. 2008

[6]两种赤眼蜂生殖特性和产卵器结构的比较.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刘宏伟,丁岩,毛刚,孙康娜. 2011

[7]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鲁新,李丽娟,张国红,刘宏伟,汪洋洲,丁岩. 2005

[8]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条件研究. 周淑香,鲁新,张国红,李丽娟,丁岩. 2014

[9]湿度对赤眼蜂羽化的影响.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毛刚,刘宏伟,丁岩,孙康娜,李光雪. 2013

[10]耐高温高湿的松毛虫赤眼蜂品系筛选. 李丽娟,鲁新,周淑香,张国红,常雪,丁岩. 2020

[11]第一代亚洲玉米螟大发生与越冬温度的关系. 王振营,何康来,周大荣,鲁新. 2001

[12]玉米螟白僵菌147号和9号菌株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 徐庆丰,宋益良,杜长喜,里巴. 1986

[13]白鲜皮对亚洲玉米螟杀虫活性初探. 杜茜,徐文静,朱琳,汪洋洲,鲁新. 2008

[14]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15]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鲁新,李建平,忻亦芬. 1993

[16]玉米高产杂交种综合抗性评价. 晋齐鸣,宋淑云,王立新. 2000

[17]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研究. 王江,武奉慈,刘新颖,冯树丹,宋新元. 2016

[18]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 2005

[19]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周淑香,鲁新,刘宏伟,丁岩,张国红,李丽娟,王瑞荣. 2011

[20]蝉蜕诱导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影响的研究. 关兵兵,王冰,刘艳微,孟鑫睿,李晓慧,张佳诗,徐文静,李启云,冯树丹.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