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常玉明 1 ; 张正坤 2 ; 赵宇 2 ; 刘宝权 2 ; 李启云 1 ; 陈光 1 ;

作者机构: 1.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亚洲玉米螟;东方黏虫;玉米大斑病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332-3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 相关文献

[1]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2018

[2]大豆新品种吉密豆3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2017

[3]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4]玉米高产杂交种综合抗性评价. 晋齐鸣,宋淑云,王立新. 2000

[5]一株对玉米螟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赵宇,刘宏伟,路杨,王一平,李娜,关宇,张正坤,杜茜. 2017

[6]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7]分子改造Cry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创制及其抗虫功能评价. 王阳,杨朔,尹悦佳,刘洋,李楠. 2015

[8]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武奉慈,刘金文,刘娜,曲文利,张明,宋新元. 2014

[9]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关兵兵,张军,徐文静,李启云. 2014

[10]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进行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 鲁新,王振营,丁岩,李丽娟,张国红,常雪,毛刚,刘剑. 2016

[11]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2020

[12]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隋丽,徐文静,朱慧,张正坤,费泓强,陈日曌,汪洋洲,李启云,路杨. 2020

[13]间作对玉米磷、铁、锌和钙素吸收及其在植株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夏海勇,孔玮琳,薛燕慧,汤艳艳,汪宝卿,刘开昌,万书波. 2017

[14]都市近郊中低产田鲜食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夏海勇,丁照华,董希文,孔玮琳,汤艳艳,张正. 2016

[15]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16]间作和施氮水平对玉米和花生农艺性状及花生结瘤的影响. 乔月彤,蒋曦龙,李晓靖,王澜,薛燕慧,夏海勇. 2022

[17]几种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沙洪珍,迟畅,何智勇,马巍,沙洪林. 2017

[18]18.7%嘧菌酯·丙环唑悬乳剂对春玉米大斑病防治. 王广祥,王义生,王喜军,陈立军,陈佳星,王开旭,逯忠斌. 2013

[19]复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研究. 范文忠,张晓翔,王永志,孙达,吕雪. 2020

[20]吉林省玉米大斑病发生防控现状与展望. 张庆贺,孟玲敏,张伟,陈立玲,吴宏斌,高月波,苏前富.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