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畜牧、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小麦、马铃薯、蔬菜、果树、花卉、大麦、水资源利用、植物遗传育种、保鲜与贮藏、杂草科学。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省政府直属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研究领域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区域农业(旱作节水、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控制、农业生物技术、林果花卉、农产品贮藏加工、设施农业、畜草品种改良、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检验监测和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33条记录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960
  • 被引量: 559
  • EI: 0
  • SCI: 54
  • 北大核心: 432
  • CSSCI: 0
  • CSCD: 329

研究主题:是甘肃省唯一专门从事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研究和防治的省级科研机构,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品种抗病虫性鉴定权威部门,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药登记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简介:"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甘肃省唯一专门从事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研究和防治的省级科研机构,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品种抗病虫性鉴定权威部门,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药登记药效试验认证单位。现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及螨类研究室、农药研究室、新农药开发中心及农作物品种抗病虫性鉴定室、昆虫标本室和甘谷试验站。全所现有在职人员48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6%以上,其中研究员6人,副高职称10名;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1人。 建所50年来,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小麦条锈病、禾谷类作物病毒病、土传病害、迁飞性害虫及地下害虫、农田杂草、新农药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九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40余项,取得成果24项,有17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所属新农药开发中心转化科技成果,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得到较好发展。为全省农业控害减灾、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916
  • 被引量: 566
  • EI: 1
  • SCI: 34
  • 北大核心: 312
  • CSSCI: 0
  • CSCD: 252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春小麦、玉米、油料、糜谷、豆类、棉花等作物新品种选育、繁殖及推广;科技扶贫开发、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及研究等科研工作。

简介:"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成立于2007年,是在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原经济作物研究所育种力量成立,主要从事春小麦、玉米、油料、糜谷、豆类、棉花等作物新品种选育、繁殖及推广;科技扶贫开发、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及研究等科研工作。单位现有在职职工72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5人(含高级农艺师)。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博士2人,硕士11人,在读博士6人。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入选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入选甘肃省“333”人才工程,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建所以来共取得各类成果200多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其中甘麦8号、陇春8号、陇春15号、陇春19号、陇鉴196、陇糜4号、5号、啤酒大麦法瓦维特、甘啤3号、陇薯3号等年推广面积均超过100万亩。甘麦8号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600米冷凉灌区百万亩春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早熟优质糜子新品种-GS陇糜4号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冬小麦新品系陇鉴196、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9668F3-2、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利用、谷子新品系陇谷5号、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12号、多抗、丰产、优质、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优质谷子陇谷6号、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陇谷5号大面积示范推广、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大面积推广、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分别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十五”期间,我所选育的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暑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兰州核不育小麦及其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春小麦细胞工程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兰州市优质名牌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旱地高蛋白春小麦会宁18号推广应用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十五”期间,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陇春23、陇春24、陇单3号、甘啤4号、陇谷10号、陇糜7、8号分别通过省级审定。春小麦新品种陇春9143通过技术鉴定。 建所以来共取得各类成果200多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其中甘麦8号、陇春8号、陇春15号、陇春19号、陇鉴196、陇糜4号、5号、啤酒大麦法瓦维特、甘啤3号、陇薯3号等年推广面积均超过100万亩。甘麦8号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600米冷凉灌区百万亩春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早熟优质糜子新品种-GS陇糜4号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冬小麦新品系陇鉴196、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9668F3-2、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利用、谷子新品系陇谷5号、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12号、多抗、丰产、优质、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优质谷子陇谷6号、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陇谷5号大面积示范推广、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大面积推广、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分别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十五”期间,我所选育的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暑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兰州核不育小麦及其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春小麦细胞工程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兰州市优质名牌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旱地高蛋白春小麦会宁18号推广应用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十五”期间,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陇春23、陇春24、陇单3号、甘啤4号、陇谷10号、陇糜7、8号分别通过省级审定。春小麦新品种陇春9143通过技术鉴定。"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826
  • 被引量: 448
  • EI: 7
  • SCI: 61
  • 北大核心: 337
  • CSSCI: 3
  • CSCD: 293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以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节水农业、植物营养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新品种和专用复合肥、绿肥牧草新品种选育以及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承担土壤、肥料理化及农产品品质分析,为农业、环境绿化及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2007年体制改革时更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是全省一流的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节水农业省级公益性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54人,其中科研人员49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23人。其中博士7名,硕士15名, 2名同志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作为省级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的研究中心,研究所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和“三农”工作。主要开展以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节水农业、植物营养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新品种和专用复合肥、绿肥牧草新品种选育以及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承担土壤、肥料理化及农产品品质分析,为农业、环境绿化及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研究所下设:土壤研究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节水农业研究室、耕作栽培研究室、绿肥研究室、绿洲生态农业研究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室;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白银沿黄灌区综合农业试验站;微生物实验室和资源环境监测分析化验室。拥有野外试验基地150亩,温室1座,土壤标本库1个,其中土壤标本库共陈列整段标本102个,诊断标本120个,还配有土壤剖面、景观照片等。资源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凯氏定氮仪、振荡器、离心机、鼓风干燥箱、恒温培养箱等。微生物实验室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10升发酵罐、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鼓风干燥箱,恒温振荡仪,冰箱,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及无菌室等开展微生物试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我所立足于本省,面向全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科研领域涉及耕地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植物营养与肥料、节水农业、农田生态环境、农业微生物、新产品研发、土壤培肥、水肥调控、不同轮作方式的施肥结构、绿肥品种资源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目前所里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科技部农专资金1项,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4项,财政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项目1项,“973”计划1项,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专项 7项;甘肃省农牧厅6项;省科技厅成果转化资金计划2项,所企、所地合作项目2项。 研究所建立以来共完成了近百项科研项目,承担和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国化肥协作网、全国绿肥协作网等大型项目,为甘肃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科学施肥提供了重要依据。“七五”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17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这些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为解决我省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所紧抓国际合作的契机,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并先后邀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位专家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提升我所科研能力和在国内的知名度。   研究所致力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近年来,研制的平衡施肥、配方施肥、作物专用肥、设施蔬菜施肥、盐碱地改造、污水处理一大批应用技术和玉米缓释专用肥、花卉胶囊专用肥、马铃薯专用肥、花椒防冻剂、土壤改良剂等成熟产品正在推向社会,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研究所热忱欢迎各界朋友洽谈合作事宜。  可提供的产品、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主要有:耕地保育与养分循环技术;超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关键技术;耕地地力评价与质量监测关键技术;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材料研发技术;节水技术与农机配套技术;秸秆带膜还田技术与农机配套技术;功能性专用肥、生物肥料、盐碱地土壤改良剂、BB肥料彩色包膜剂研制;土壤农化与植物营养的测试分析技术。"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803
  • 被引量: 425
  • EI: 4
  • SCI: 30
  • 北大核心: 376
  • CSSCI: 0
  • CSCD: 344

研究主题:在降雨量300—6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高寒阴湿三个类型区,展开雨水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环境监测和植被恢复、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抗旱生理、高产技术创建与示范、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现设有旱区农业生态研究室、旱地农业资源研究室、冬小麦育种室、高寒阴湿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室、区域发展与信息农业研究室、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和办公室。在安定区、镇原县、庄浪县、会宁县和崆峒区、康乐吧八松等地建有6个长期综合试验站(点)。在降雨量300—6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高寒阴湿三个类型区,展开雨水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环境监测和植被恢复、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抗旱生理、高产技术创建与示范、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入选首批“甘肃省重点科研院所”、甘肃省“现代旱地农业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2010年被命名为 “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大豆试验站”,2011年被列入农业部“西北旱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镇原)”和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定西)”。在农业部“十五”全国1077个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中位居118位,居甘肃省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第1名。先后多次荣获团中央、全国青联“青年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建所以来先后共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80余项,获得奖励7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24项,地厅级奖励41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在SCI、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选育出抗旱、抗锈冬小麦陇鉴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2285万亩,增产粮食6.43亿kg,新增收益7.1亿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流域分区系统综合治理、3S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以生态脆弱区环境持续改善、集水高效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为主线的旱农生态模式和样板。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发文量: 771
  • 被引量: 478
  • EI: 5
  • SCI: 14
  • 北大核心: 296
  • CSSCI: 0
  • CSCD: 146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蔬菜、瓜类、食用菌等资源创新与利用开发、优良品种选育;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园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工作。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0月,其前身为甘肃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研究室组设有资源利用研究(黄瓜、南瓜、花椰菜菜)、辣椒新品种选育、番茄新品种选育(番茄、特菜)、西瓜与甜瓜、食用菌、设施栽培(栽培技术、栽培生理、设施工程)等6研究室,是甘肃省园艺工程学会、甘肃省食用菌协会的依托单位。 主要开展蔬菜、瓜类、食用菌等资源创新与利用开发、优良品种选育;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设施园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工作。全所现有科研仪器88台件,试验地、温室30多亩,建设有日光温室4座,钢架大棚16座,食用菌实验楼700多平米。 蔬菜所现有职工51人,科技人员4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2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9人,未定级3人。有硕士11人,在读博士5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3人。 以蔬菜、瓜类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为主要育种技术,探索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瓜菜(辣椒、西瓜、甜瓜、番茄、黄瓜、菜花、南瓜等)与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专用品种选育;进行具有西北特色的栽培设施建造技术研究,设施环境条件下蔬菜、瓜类、食用菌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环境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示范;开展高产、优质、低成本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进行高原夏菜先进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幅度提高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和植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为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本所承担国家、省、部级攻关与推广项目16项,内容涉及设施园艺研究、辣椒、黄瓜、番茄、花椰菜、西甜瓜、食用菌育种及栽培、品种资源、植物生理、植物遗传研究等诸多领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
  • 发文量: 737
  • 被引量: 387
  • EI: 5
  • SCI: 18
  • 北大核心: 248
  • CSSCI: 1
  • CSCD: 143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林果花卉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生物技术育种与果树脱毒、国家果树品种区域试验与品种安全评价,以及科技扶贫、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及推广工作。

简介:"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甘肃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1978年在园艺所果树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甘肃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2006年12月与原甘肃省农科院花卉中心(兰州试验场)合并成立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 林果花卉研究所立足甘肃省情,以向全省林、果、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宗旨,主要从事林果花卉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生物技术育种与果树脱毒、国家果树品种区域试验与品种安全评价,以及科技扶贫、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及推广工作。 建所50年来,研究所规模逐步扩大,学科设置日趋完善,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目前研究所内设所办公室和果树栽培研究室、果树育种研究室、果树资源研究室、林果花卉生物技术与生理生化研究、园林花卉研究室5个专业研究室,以及兰州科苑花卉园艺开发有限公司、林果花卉研究所园林工程部两个科技开发实体。现有在职职工46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39人,科技人员31人。科技人员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人,本科以上学历28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人。有1人入选甘肃省“333”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入选“55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入选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 研究所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同西班牙摩尔西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日本鸟取大学园艺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农工大学葡萄研究所、俄罗斯西伯利亚果树(浆果)研究所、以色列尼盖夫沙漠研究中心植物抗旱研究室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外国专家来所指导、学术交流,果树合作育种与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林果花卉所拥有果树种质资源圃80余亩,花卉苗木试验基地55亩。发掘、整理了甘肃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26科、55属、236个种及变种;收集保存国内外果树新品种(系)1,400多份;选育出的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全省不同地区推广,为甘肃省果树区划、果树产业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甘肃果树志》、《甘肃主要果树栽培》等10余部专著,先后完成科研成果84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成果26项。在50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林果花卉研究所形成了艰苦奋斗、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所风,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初步形成了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学科设置科学、机构合理的专业研究所。为农科院研究学科建设、科技产业开发和甘肃省林、果、花卉产业振兴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研究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服务甘肃农业、服务甘肃经济为目标,面向甘肃林、果、花卉产业发展农业主战场, 坚持“以品种为核心,以项目为桥梁,以示范点建立为平台”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开放办所,促进研究所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力争把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建设成以果树为优势,林、果、花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居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研究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
  • 发文量: 456
  • 被引量: 277
  • EI: 0
  • SCI: 1
  • 北大核心: 118
  • CSSCI: 0
  • CSCD: 70

研究主题:是甘肃省专门从事高产、优质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新品种的选(引)育、栽培技术研究、产业化开发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专业研究所。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甘肃省专门从事高产、优质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新品种的选(引)育、栽培技术研究、产业化开发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专业研究所。该所成立于2006年11月,原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啤酒原料研究所。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及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学科建设,2012年3月经省编办批复,更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编制35人。现有在职职工3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10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1人(次)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全所辖设三个专业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啤酒大麦研究室(包括育种、栽培)、啤酒花研究室;两个职能专业中心、实验室:国家大麦改良中心甘肃分中心、西北啤酒大麦及麦芽品质检测分析实验室;一个科技型企业: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啤酒大麦研究开发中心;一个综合性农业科研试验站:黄羊试验站。拥有专业分析检测实验室1000余平方米,各类实验及品质监测仪器设备100多台(件),现有大麦育种及原料繁育基地10000亩,种子库房2000平方米及晒场12000平方米,和大型成套种子加工设备1套及其它清选、包装设备20多台(件)。 在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撑下,选(引)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法瓦维特”、“甘啤2号”、“ga2—1”、“甘啤3号”、“甘啤4号”、“甘啤5号”、“甘啤6号”和“甘啤7号”等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系)。“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 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 荣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甘啤4号”2008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编号:CNA20040642.6),200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半夏新品系“BY-1”和“秦艽新品系GQ05-2”于2011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目前已进入示范推广阶段;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秦艽、桃儿七实生苗技术研究,在种子萌发特性、打破休眠,提高田间出苗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开展当归保护地育苗及抗抽薹技术研究,早期抽薹率降低了30%。“半夏组织培养技术优化及种茎工厂化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饲用甜菜新品种甜饲1号”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
  • 发文量: 385
  • 被引量: 173
  • EI: 2
  • SCI: 6
  • 北大核心: 150
  • CSSCI: 0
  • CSCD: 80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贮运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特色植物资源有效成分评价分析与利用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工程技术集成示范。

简介:"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暨甘肃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属公益类科研单位,事业编制50人。现有职工3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博士(含在读)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甘肃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主要从事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贮运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特色植物资源有效成分评价分析与利用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工程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所初步建成实验研究和中试研究两个小区。占地面积10158㎡,建筑面积4208㎡。下设精深加工、现代储运、生物机能、工艺助剂四个研究室,食品加工、工艺助剂、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四个中试车间。装配有微波-压差膨化中试生产线,纳米保鲜果蜡中试生产线、水果采后处理中试生产线及贮量500吨的试验恒温库;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发酵罐等先进实验检测仪器.形成固定资产600万元。研究所下属科技型企业—甘肃省润源农产品开发公司,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中试研究,示范推广及新产品开发。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研究所、工程中心与所属企业紧密联合,自成体系,集创新研究、中试转化、新产品开发于一体,初步建成了甘肃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储运技术及成果转化的科技平台和研发基地。 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科创建于1986年,经过15年的发展,于2001年5月成立了“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中心”,2006年12月更名为“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2005年10月,由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甘肃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学科创建以来,致力于甘肃省农产品采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21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甘肃省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等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的专业研究课题40余项,承"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化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330
  • 被引量: 128
  • EI: 1
  • SCI: 1
  • 北大核心: 112
  • CSSCI: 0
  • CSCD: 90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畜禽品种改良、牛羊健康养殖、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绿色农业,以及科技扶贫、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及推广工作。

简介:"甘肃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加挂绿色农业兰州研究中心。原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品种改良研究所,2009年经省编办批复,更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2013年4月独立运行,是集畜牧、草业、绿色农业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畜禽品种改良、牛羊健康养殖、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绿色农业,以及科技扶贫、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及推广工作。 研究所现有职工1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1人,硕士9人。研究所下设4个专业研究室:养牛研究室、养羊研究室、饲草饲料研究室、绿色农业研究室。"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