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涉及全省农业领域各个方面,是全省规模最大,农业科技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农科院前列,并具有一定影响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粮食作物育种、高山蔬菜、植物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畜禽育种、果树茶叶、农产品安全、生物农药、中药材等研究领域具备一定优势,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简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78年元月,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从事农业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技产品研制与开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其前身是1950年国家建立的6个大区性农业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早历史还可以上溯至二十世纪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创的南湖农业试验场,至今有100多年。省农科院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地处国家南湖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全院下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果树茶叶、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生物农药、中药材和农业经济10个研究所(中心),8个处室,南湖、蚕桑等5个试验站。研究领域涉及全省农业领域各个方面,是全省规模最大,农业科技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农科院前列,并具有一定影响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粮食作物育种、高山蔬菜、植物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畜禽育种、果树茶叶、农产品安全、生物农药、中药材等研究领域具备一定优势,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20条记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发文量: 2451
  • 被引量: 1646
  • EI: 3
  • SCI: 213
  • 北大核心: 795
  • CSSCI: 0
  • CSCD: 339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与创新研究;畜禽遗传基础研究与新品种(系)选育;动物营养、饲料安全技术研究和新型饲料研制;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高效繁殖技术、疫病发生规律、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和兽用生物制品及新疫苗研制;畜牧兽医生物技术的研究等。

简介: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全所占地8000亩,各类建筑设施9万平方米。全所共有职工2204人,其中所部在职职工287人,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个综合试验站技术依托单位,也是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之一。曾获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全国农业技术开发十强研究所称号。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 发文量: 1673
  • 被引量: 999
  • EI: 5
  • SCI: 154
  • 北大核心: 744
  • CSSCI: 2
  • CSCD: 493

研究主题: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植物源农药创制与应用、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田间评价、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及防范措施、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作物营养与肥水高效管理、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环境整治、优质烟叶生产、新型肥料研制、农业固碳减排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简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于2001年2月由原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土壤肥料研究所合并而成。现有在职职工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24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级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人,博士16人,硕士25人。研究所设有“植物病理”、“棉花病虫害与转基因植物安全”、“水稻病虫害”、“杂草与外来生物入侵”、“土壤与肥料”、“植物营养”、“资源环境”等七个创新团队,微肥课题组、中心实验室两个课题组,以及所办公室、科研管理科、财务管理科等3个管理部门;现有国家及省级平台6个,分别是: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武汉黄棕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农业部转基因棉花检测机构;农业部指定的“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评价”机构;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全所共承担国家重点专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94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部行业计划、转基因安全、农业面源污染重大专项、省研发、省基金、国际合作及横向合作研究等各类项目200多项,争取科研经费1亿余元。围绕植物源农药研发、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控、土壤障碍消减和水肥调控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新型肥料研究、科学施肥及合理使用中、微量元素肥料等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技成果。期间有3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农用杀菌剂创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蒽醌衍生物作为防治植物病害农药的应用”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获得授权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8项,颁布国家及地方行业标准17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目前,全所拥有植物病理实验室、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PCR及分子杂交室、双向电泳室、色谱室、病理切片及图像分析室、昆虫行为室、养虫室、昆虫标本室、农作物病虫草害生测室、天然次生物抽提室、农药制备室、农化分析室、土壤肥料实验室、植物营养实验室、资源环境实验室等40余间实验室;配备有物质称量、分离纯化、DNA扩增及转基因操作、测量分析与检测、图像观察、农药制备与生测、研磨、样品保存与培养、干燥等各类实验所需仪器500多台套,总价值达2000多万元;昆虫标本室现有3200盒标本,共计2万余号,其中已鉴定昆虫有15目、159科、1949种。另有盆栽场、测坑、网室、挂藏室、试验基地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科研设施,为全所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近年来,全所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湖北省“三农”的科技需求,以省、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站等平台为依托,以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国家、省重大项目为支撑,深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及新(轻)简型栽培模式下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植物源农药创制与应用、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田间评价、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及防范措施、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作物营养与肥水高效管理、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环境整治、优质烟叶生产、新型肥料研制、农业固碳减排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共同促进“三农”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436
  • 被引量: 888
  • EI: 3
  • SCI: 125
  • 北大核心: 446
  • CSSCI: 0
  • CSCD: 229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棉花、蔬菜、蚕桑、草莓、魔芋等经济作物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

简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5年1月9日组建成立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棉花、蔬菜、蚕、桑、园艺等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杂种优势利用、高产栽培技术、蚕饲养技术、蚕病防治、植物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全省棉花、蔬菜、蚕、桑、园艺等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并组织以棉花、蔬菜、蚕、桑、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为主的科技开发工作。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246
  • 被引量: 749
  • EI: 6
  • SCI: 71
  • 北大核心: 575
  • CSSCI: 0
  • CSCD: 328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水稻、小麦、大麦、甘薯、玉米、食用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农业新成果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及种子种苗产业化开发。

简介: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粮作所)是在原中南、华中农科所作物系和湖北省农科所水稻系、旱粮系的基础上,于1978年合并组建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2001年与原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合并后更名为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5年分出经济作物研究所后恢复原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发文量: 1190
  • 被引量: 740
  • EI: 2
  • SCI: 59
  • 北大核心: 405
  • CSSCI: 0
  • CSCD: 172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果树、茶叶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研究,遗传育种和栽培模式创新研究,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贮藏保鲜及加工研究,病虫草害防控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土壤营养研究,区域生态规划研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

简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专业科研所。主要开展果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果茶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时令果筛选,有机茶(果)栽培、加工工艺及区域生态规划等研究工作。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1043
  • 被引量: 561
  • EI: 26
  • SCI: 134
  • 北大核心: 482
  • CSSCI: 0
  • CSCD: 224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淡水鱼保鲜加工、果蔬保鲜加工、食用菌加工、功能食品、畜禽加工、粮食加工、食品安全、核农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简介: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由1986年成立的农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和1980年成立的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合并而成,是以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核技术农业应用为主的综合型科研机构。现为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理事会成员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及湖北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淡水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576
  • 被引量: 305
  • EI: 4
  • SCI: 89
  • 北大核心: 217
  • CSSCI: 0
  • CSCD: 105

研究主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品质分析、溯源与真实性判别等方面研究

简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品质分析、溯源与真实性判别等方面研究,承担农产品、食品、土壤、肥料、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等工作,为社会提供农产品检测和技术咨询服务。现有职工43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博士7人,硕士11人),拥有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8人。研究所下设农业质量标准研究室、农业环境研究室、农兽药残留研究室、农业投入品研究室、农产品品质研究室,实验室面积4480m2。作为农业部首批在全国建立的九大测试中心之一,拥有国内外先进仪器236台(套),其中大型精密仪器86台(套),具有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湖北省多个部门依法授权的监督检验资质;是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全国水稻品种区试和稻米品质检测的指定检测单位。可承检粮食、油料、蔬菜、水果、饲料、农药、肥料、土壤、水质等500余个产品和400多个参数,涵盖无机元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生物毒素、病源微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产品品质等项目。通过30多年的建设,拥有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湖北省农药及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站,农业部棉花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长江流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等先进的检验和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三等奖3项,授权国家专利5项,主持编制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 发文量: 444
  • 被引量: 255
  • EI: 1
  • SCI: 134
  • 北大核心: 181
  • CSSCI: 0
  • CSCD: 101

研究主题:在微生物资源挖掘、新品种创制、工程化开发、制剂技术研究、质量标准化及应用技术集成

简介: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生物农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单位之一。在各级领导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争取到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华中区域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微生物资源挖掘、新品种创制、工程化开发、制剂技术研究、质量标准化及应用技术集成等方面形成了集创新、开发和应用为一体的链式研发体系,主持国家“863”科技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4项,国际合作项目18项,有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中心现有博士20人,高级职称人员19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3人。中心不断加强横向联合,现为中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生物农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湖北省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中心一直重视产业发展,依托自身优势面向市场,建立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中心专注于生物杀虫、杀菌、种衣剂及环境生物制剂开发;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生物农药制剂加工、生产、销售和国际市场开拓;武汉生绿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作物绿色防控、生物农药整合解决方案集成推广;武汉诺沃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生物企业孵化服务,打造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武汉中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筹)专注于微生物制造技术,助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中心致力于打造具有跨国公司水准的核心技术平台,提出“一个创新、两个转化、三个服务”的学科建设思路,通过对学科的全新布局,建立了新药筛选、生物转化与催化、绿色化学合成、制剂技术与工程技术等5个研究室,打造集原创、转化、推广服务于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生物农药与微生物技术产业化链式研发服务体系,致力于服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物技术企业,共同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打造秀美家园,建设美丽中国。中心先后同美国、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多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公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合作,在新药发现、分子设计、靶标开发、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及项目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依托自主技术平台,集聚国际智力资源,探索技术、产品创新的全球化布局,迅速提升中心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国际化。中心不断寻求同国内产业资本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探寻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模式,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全球化服务,助推生物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 发文量: 268
  • 被引量: 120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02
  • CSSCI: 0
  • CSCD: 59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进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提纯复壮、高产高效及野生转家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炮制、加工、储存及医药中间体提取技术研究与开发。

简介: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建于1979年5月,现有土地面积1850亩,共有职工30人,所内设办公室、计财科、药用植物育种与资源研究室、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华中药用植物园管理办公室等6个科室。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进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提纯复壮、高产高效及野生转家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炮制、加工、储存及医药中间体提取技术研究与开发。 是华中地区农业科研机构中唯一的从事中药材育种、栽培和资源保育的研究单位,被列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九大分中心之一,设立了中药材育种和中药材栽培两个创新团队。经批准组建了恩施州珍稀药用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材规范化(GAP)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华中药用植物园、国家紫油厚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湖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是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长期以来,与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共建“武陵山区野生中药资源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九州通医药集团共建“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院(州)各类研究项目(课题)89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39项,州级23项;鉴定科技成果15项,其中获科技成果奖励10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5项);选育中药材新品种5个;申报并授理专利21项,其中获得授权9项;制定并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12个;编辑出版专著3部,专业书籍7部;发表学术论文131篇;联合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数字电影一部;建有科技研发基础平台10个,其中华中药用植物园保存植物标本1500多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8种,园区面积现达到1688亩。建立了“恩施自治州中药材中心实验室”和“药用植物标本室”(生药标本室和腊叶标本室);建有紫油厚朴、延龄草、竹节参等珍稀名贵药材种源基地和竹节参、七叶一枝花、延龄草、獐牙菜、淫羊藿等13个种质资源圃,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厚朴种质资源库555亩。  在省农科院的领导下,围绕恩施州委、州政府实施“三州”战略,主动参与发展特色农业,推广中药材新品种,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培植中药材品牌,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00年被恩施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1年被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自2002年起连续多届被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