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频词云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简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从事区域内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为主要任务的省级科研机构,长期承担着国家和省市等部门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承担国家和省玉米、小麦、杂粮等作物新品种审定抗病性鉴定与评价。承担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植物保护学和植物病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所为“农业部哈尔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植保分站”依托单位。   现有在职职工43人,其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1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16人。国家一级学会理事3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3人、理事11人,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2人为博士后植保分站导师,7人分别被东北农大、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分院聘为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植保分站已出站6人,在站博士后4人。   研究所设有植物免疫、杂草研究中心、植物病害、昆虫、生物防治、综合防治、鼠害防治、农药残留检测等研究室和利农植保公司、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植保分公司。研究所拥有试验田320亩,现代化温室100平方米。拥有可进行相关研究实验的精密仪器和常规仪器设备的有害生物综合实验室。   研究所已同俄罗斯、哈萨克斯、保加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十五”以来,累计派出43人次到上述国家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   近些年来,研究所获国家、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40余项,4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研究论文5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研制开发的农化产品和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农药残留与药害诊断等实用技术及新农药评价与应用技术,对我省的农业生产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约27亿元。   主要研究领域   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粮食作物及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黑龙江省农田杂草发生与防治、杂草抗药性和除草剂药害研究   黑龙江省农田褐家鼠鼠害防治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以杀虫微生物(蜡蚧轮枝菌、白僵菌等),抑菌微生物(拮抗细菌、内生菌等)为主要手段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玉米、小麦、杂粮等作物新品种抗病资源鉴定与评价   农药田间药效评价、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应用技术研究   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和科普工作。目前已建成拥有梯度PCR仪、三目体视显微镜、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人工气候箱、喷雾塔、除草剂喷洒测定系统、超低温冰箱高效液相色谱仪、PCR扩增仪、毛细管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和10L-10L智能发酵罐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常规仪器设备的有害生物综合实验室,另有野外工作用的自动虫情测报灯、GPS等。另外,我所还拥有使用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人工气候智能温室,对进行室内有害生物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   目前已建成拥有梯度PCR仪、三目体视显微镜、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人工气候箱、喷雾塔、除草剂喷洒测定系统、超低温冰箱高效液相色谱仪、PCR扩增仪、毛细管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和10L-10L智能发酵罐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常规仪器设备的有害生物综合实验室,另有野外工作用的自动虫情测报灯、GPS等。另外,我所还拥有使用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人工气候智能温室,对进行室内有害生物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

研究学科: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粮食作物及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研究;黑龙江省农田杂草发生与防治、杂草抗药性和除草剂药害研究;黑龙江省农田褐家鼠鼠害防治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以杀虫微生物(蜡蚧轮枝菌、白僵菌等),抑菌微生物(拮抗细菌、内生菌等)为主要手段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玉米、小麦、杂粮等作物新品种抗病资源鉴定与评价;农药田间药效评价、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应用技术研究。

  • 发文量: 675
  • |
  • 被引量: 433
  • |
  • EI: 0
  • |
  • CSSCI: 0
  • |
  • CSCD: 114
  • |
  • SCI: 27
  • |
  • 北大核心: 162

人才队伍

组织机构

上级单位

研究领域

获得成就

联系方式

电话:   邮箱 :
  邮编:   传值:
  地址:

网址

查找成果
筛选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会议论文()

  • 获奖成果()

  • 专利()

发文趋势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