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837条记录
杂交油菜选育研究——Ⅰ.甘兰型杂交油菜雄性不育“三系”及杂种一代花器官的形态变异(简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利用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ssp.Oleifera)的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选育杂交油菜的主要途径.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这一研究工作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三系”选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其杂种一代的形态差异,除了营养器官的差别外,尤其表现在花器官各部的形态、解剖结构上,而这个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以本所近年来初步育成的“三系”及F_1为材料,重复观察测定各材料的花药横剖面的显微结构,花器官各部形态量度,旨在探索与育性有关的花药显微结构,花器官各部形态指标及其后代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杂交油菜选育研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柽麻开花结荚的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一、观察的方法及经过与试品种为70201中熟品系.1978年5月23日播种,行距1.5尺,株距7寸左右.5月29日出苗,每亩留苗6000株,选定5株为观察材料.现蕾分四期记载:幼蕾发育饱满,比小麦粒稍大,花萼完全包裹花瓣为第一期;蕾发育完全,蕾前端发育已成弯形,蕾长约2厘米左右,花萼仍完全包裹花瓣为第二期;蕾色黄绿、花萼开始纵裂为二片,从张开的裂缝中看到花瓣为第三期;花萼纵裂3—4片,花瓣伸出花萼2毫米以上为第四期.当花萼裂为5片并展开,旗瓣上翘,翼瓣左右平展为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麦分期播种条件下生育特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1976—1977、1977—1978年度,我们把分期播种方法应用于良种良法的研究.1976—1977年度参试品种有我院新育成品种(系)宁麦3号、4号、5号,宁麦7317小麦和早熟3号大麦;1977—1978年度又增加了我省主要推广品种浙114元麦和扬麦3号、泰山1号小麦.播种分四期:Ⅰ.10月26日,Ⅱ.11月5日,Ⅲ.11月15日,Ⅳ.11月25日.小区行长12尺,行距0.7尺,7行区(1976—1977年度为6行区,行距0.8尺),小区面积0.1亩.未设重复.开沟条播,播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按每亩20万基本苗计算.施肥量接近丰产田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远缘杂交研究 Ⅱ.野生棉种的种胚培养及其繁殖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野生棉种,它是种质资源的宝贵材料,在棉花育种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野生棉种种子小,种壳坚硬,合点端结构特殊,透水性差,用常规方法直播于土壤,难以发芽出苗,即使出苗,如培管不当,也难以长成植株.在南京地区,有的野生种虽能长成植株,但开花不结实或不开花不结实,影响后代的繁衍.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感到,将野生棉种进行试管种胚培养,然后采用嫁接法繁殖其后代,是保存和繁殖野生棉种的较好的手段.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植物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自爱迪凯生(Atkinson,1892)提出引起棉花枯萎的病原菌是萎蔫镰刀菌(FusariumVasinfectum Atk)以后,围绕棉花萎蔫镰刀菌对其他植物能否致病的问题,国外曾进行了许多研究.据1975年衣拜尔氏(Ebbels)的统计,在棉花枯萎病田里,能够直接分离到病原菌的植物有棉花、黄秋葵、大豆、烟草、大麦及多种棉田杂草,若用人工接菌方法,则寄主范围更广,计有40余种.国内也进行过研究和调查,许如琛等的试验认为,棉花枯萎病菌仅能侵染棉花,在四川除秋葵外并不能感染其他的作物.棉花枯萎病菌,在棉花植株上寄生后,罹病显症的植株极易分离出病原菌.然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绿体春化初步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目前,加速世代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但至今仍局限在春性材料一年二代或一年三代方面,冬性、半冬性品种及其杂种后代,大都仍不能正常抽穗.为了寻求半冬性、冬性材料加速世代的途径,1968年夏曾进行种子春化处理试验,但未获得预期结果.1975年初,我们根据日本百足一郎关于绿体春化的报道,在院内进行了三期半冬性、冬性材料的加速世代试验,获得了初步结果,从而为冬性小麦加速世代提供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考查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红铃虫为害棉花的损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蕾和花铃被害后脱落;第二是棉铃被害后,幼虫侵入棉籽,影响纤维发育,造成纤维量及品质的损失;第三棉铃被害后,引起病菌感染而变成僵瓣.棉花开花期长,花铃的自然脱落率高达70%以上,一般情况下,红铃虫所造成的蕾、花铃脱落,往往被大量的自然脱落所掩盖.因此,这种脱落损失可以略而不计,只有在虫口密度很高的时候才明显地表示出减少结铃数或延迟结铃期.红铃虫侵入棉铃而引起病菌感染变成僵瓣造成的损失最大,这牵涉到病菌活动和气候条件等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褐稻虱研究动态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亚洲热带和温带水稻地区的重要害虫.近十年来,暴发频率增加,为害区域扩大,成为水稻生产的一大威胁,引起了有关地区的广泛重视.现将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一、分布及为害褐稻虱的分布为害范围,南起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岛屿,北至朝鲜,东起日本,西至巴基斯坦.据日本资料记载,自697年首次暴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小范围暴发约有一百余次,曾造成严重饥荒,促使日本政府在1941年成立植保系统.近十年来,日本由于提高水稻复种指数,推广矮杆品种,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推行密植等因素,导致暴发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高光效育种的两个问题

江苏农业科学 1979

摘要:太阳照射在地面上一天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一年耗能量(包括食物)的70倍左右,太阳作为能量的来源是极其丰富的.地球上CO_2浓度在一些地质年代减退过以后,现在又以每年递增3%的速度上升.1979年联合国世界气候会议估计,CO_2的含量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可能增加一倍,二十一世纪末可能增加四倍.CO_2的来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全世界每年光合固碳量约2×10~(11)吨(为1970年世界耗能量的10倍),在这些有机物中有6%可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人类的食物,养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豆、稻作为苏南地区轮作制商榷

中国油料 1979

摘要: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较好。科学种田不断提高,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逐步改变为一年三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奔牛、吕城两地群众,创造了二旱一水的麦、豆、稻轮作制,在六十年代中,相继在丹阳、武进、丹徒、金坛、江阴等地扩种推广,深受群众欢迎。七十年代由于“四人邦”干扰,长官意志的作风,不考虑不同自然环境和人力、肥料等条件,一概扩大双季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