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598条记录
坦桑尼亚主推水稻品种TXD306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为使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开始,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在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开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坦桑尼亚水稻品种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后增产效果显著。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这项技术已经示范推广到莫罗戈罗、姆万扎、桑给巴尔、姆贝亚、滨海和西米尤等多生态农业省。从秧田准备、培育壮秧、秧苗移栽、本田管理、适时收割、晾晒入库等方面介绍坦桑尼亚主推水稻品种TXD306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坦桑尼亚水稻 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ab色空间分析塔罗科血橙果酒陈酿中色泽的变化

南方农业 2020

摘要:为探讨不同陈酿条件对塔罗科血橙果酒的色泽变化影响,以塔罗科血橙果酒为原料,在室温条件下,采用无色玻璃瓶、棕色玻璃瓶、不锈钢瓶三种容器陈酿果酒,以及无色玻璃瓶在4 ℃、20 ℃、37 ℃三种温度下陈酿果酒1个月、4个月、7个月、11个月,取样分析果酒的色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容器和温度陈酿的果酒颜色由亮红转为深红,果酒亮度L降低,红色色调a增强,黄色色调b下降,总花色苷含量降低,ΔE值增大。无色玻璃瓶和37 ℃条件下陈酿的果酒会加速老化。低温、避光有助于保持果酒的色泽。

关键词: 塔罗科血橙 果酒 色泽 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半旱式稻菜轮作示范研究及技术推广建议

耕作与栽培 2019

摘要:为提高重庆的稻田复种指数,保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安全和儿菜为特色的蔬菜供给,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丘陵山区稻田绿色增产增收。基于近年来在重庆市璧山区半旱式稻菜轮作高效栽培示范,提出了品种选择、土壤耕作、水肥运筹、病虫管理等关键技术。2010—2017年的栽培示范表明,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下的5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10.28~13.77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4.70~48.51t/hm~2之间;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上的3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9.10~10.58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0.28~32.75t/hm~2之间,2季纯收益可达2 100元。由于儿菜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半旱式水分管理,水稻季减少化肥投入25%左右,水稻纹枯病和儿菜软腐病明显减轻。半旱式稻菜轮作栽培模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实现稻田绿色增产增收,适宜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500m海拔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稻菜轮作 品种 栽培技术 推广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配比对香草播种及扦插育苗的影响试验初报

南方农业 2020

摘要:以草炭、腐熟中药渣、菌包、园土、珍珠岩、蛭石等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配制繁育基质,研究其对罗勒、齿叶薰衣草、红花鼠尾草等香草植物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C1配比(药渣∶园土∶珍珠岩∶蛭石=2∶1∶1∶1)的育苗效果较好;C2配比(药渣∶园土∶珍珠岩=1∶1∶1)和D2配比(菌包∶园土∶珍珠岩=1∶1∶1)的扦插效果较好。可见,药渣和菌包作为基质配比的成分较好,可推荐作为香草植物繁育专用基质,但需要腐熟充分。

关键词: 香草植物 基质 育苗 扦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破碎率高是西南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明确当前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现状,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推动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7—2018年在西南区开展的多点多品种系列粒收试验获得的788组籽粒破碎率样本数据,分析了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现状,并于2018年采用同一机型、同一操作人员开展多品种、大跨度多收期试验,调查不同收获时期籽粒破碎率、含水率、力学强度变化,分析籽粒含水率、力学强度与破碎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范围为0.54%~42.72%,平均值为8.34%。随机械粒收时期推迟,籽粒含水率下降,籽粒力学强度增加,破碎率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破碎率(y)与籽粒含水率(x)间的关系符合y=0.0329x2-1.3328x+15.529(R2=0.5467**)方程,在籽粒含水率为20.26%时破碎率最低,破碎率≤5%的籽粒含水率范围为10.76%~29.76%;破碎率(y)与籽粒立面(x立面)和侧面(x侧面)压碎强度的关系符合y=0.0006x立面2-0.2692x立面+32.7030(R2=0.3138**)和y=0.0021x侧面2-0.6092x侧面+46.979(R2=0.3790**)方程,当籽粒立面和侧面压碎强度为224.33 N和145.05 N时破碎率最低。籽粒压碎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收获时期推迟,籽粒含水率下降导致其力学强度的改变是影响破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选育和选用后期立秆能力强、籽粒脱水快的品种,当籽粒含水率降至28%以下进行机械粒收是降低西南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西南玉米 机械粒收 破碎率 含水率 力学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Oryza sativa)感光抑制基因Hybrid Rice Photoreceptor SuppressorGene 1(HRPSG1)的定位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更多的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完善相关基因调控网络,本课题组在水稻品系'神9A'中发现一个能够抑制感光的基因,暂命名为Hybrid Rice Photoreceptor Suppressor Gene 1 (HRPSG1).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通过杂交不育系配组方法与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0条染色体长臂中段SSR-15和SSR-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22 cM和0.025 cM,物理距离为115 kb.通过测序发现LOC_Os10g32600的外显子有两处碱基的突变,因此初步认为LOC_Os10g32600就是'神9A'中抑制感光的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DTH8和HD1在'神9A'中的表达量急剧下降,分别仅有'Q6A'的0.34和0.26.该结果为下一步HRPSG1基因的功能分析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神9A HRPSG1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早代跟踪叶绿素b含量创制耐寡照不育系初探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四川盆地是我国水稻生产重度寡照区,寡照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使米质变差。捕光色素——叶绿素b对水稻耐寡照有重要作用,提高叶绿素b含量,能够提高寡照下水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降低垩白粒率。试验将高叶绿素b材料58B与一个性状互补的广东常规稻杂交,利用自然寡照条件下早代跟踪叶绿素b含量方法辅以必要的垩白、配合力、农艺性状筛选技术筛选出了4个不育系株系,经测交组合的产量、垩白等配合力检测,定型了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不育系5A。该不育系目前已经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说明利用该方法创制耐寡照不育系是可行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b含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呈负相关。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叶绿素b 产量 垩白 耐寡照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 2019

摘要:通过盆栽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初步表明:1)适量的秸秆生物炭添加量(4%~8%)有助于小白菜生长发育,而较高的添加量(12%~16%)反而有抑制作用;2)随着生物炭含量水平的提高,小白菜对氮、磷、钾的吸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添加秸秆生物炭可以使土壤容重降低,同时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4)生物炭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碳、氮、磷、钾元素,能使土壤中相应的元素含量上升。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小白菜 生物量 土壤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为研究乡村衰落问题,以重庆3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西南山区乡村衰落进行研究。调研发现,受地理地貌、生产条件、居住方式等条件制约,西南地区乡村衰落的现象与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出人口大量外流、耕地撂荒增加、农房闲置率提高、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民务农意不高、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义务教育外移、村自治组织弱化等多重现象,并诱发了严重的乡村养老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和乡土文明断裂问题。研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施策;应重视乡土文化和乡村养老问题;应激活农村资源,丰富农业形态,兴旺农村经济。

关键词: 乡村衰落 形势 现象 问题 乡村振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固态和液态厌氧发酵产气性能与微生物种类比较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发酵产沼气是中国绿色农业发展过程处理农业废弃物的重要手段,该文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开展液态、固态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微生物系统多样性及演替规律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固态发酵总固体(TS)产气率及甲烷转化率略低于液态发酵,发酵结束后,前者沼液中N、P、C的含量要低于后者;乙酸是两发酵体系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主要组成,占总VFAs的70%以上。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2个发酵系统中细菌主要以Bacteroidetes、Firmicutes、Proteobacteria、Cloacimonetes、Synergistetes及Verrucomicrobia为主,这6类菌群占总克隆数的80%以上。而Methanosaeta,Methanospirillum,Methanocorpusculum以及Methanoculleus是两系统优势古菌,并且随消化过程的进行,古菌群落呈现由乙酸型向氢营养型转变的趋势。发酵结束后,上述2类古菌在群落中的占比基本持平。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发酵第4天和第8天后,2个系统中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逐渐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玉米秸秆液态发酵微生态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乙酸,秸秆纤维素水解可能是制约物能转化率的关键过程;总磷(TP)是影响固态发酵系统微生态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而如何增加产甲烷古菌的生物量是提高原料产气率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调控玉米秸秆厌氧发酵过程、提高其生物降解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秸秆 发酵 甲烷 玉米秸秆 固态厌氧发酵 液态厌氧发酵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